塑化剂,幸福的代价
时间:2013-07-29 15:01:00
作者:钟凯

塑化剂和核能、交流电、抗生素一样,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们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的确会带来新问题,但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此停歇。科技的善恶之分完全取决于掌握它、使用它的人。
台湾起云剂事件以来,塑化剂悲催的故事就一直在上演,去年白酒塑化剂风波渐渐远去,央视近日一期节目又曝光了保鲜膜中的塑化剂。塑化剂到底怎么了?如果您想一探究竟,不妨耐心读一下本文。本文也可以作为媒体记者报道塑化剂题材的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只是关心保鲜膜塑化剂(DEHA)的问题,可以看另一篇博文:保鲜膜塑化剂疑云
1、塑化剂是什么?
塑化剂又称为增塑剂,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塑化剂中应用较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是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有上百种化合物,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
DEHP是它们的“带头大哥”,占全球塑化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所以新闻里总是它出镜。DEHP是由辛醇或异辛醇(2-EH)和邻苯二甲酸制成,所以被称为DEHP,通常所说的DOP(正辛醇制成)也被统称为DEHP。它能赋予塑料更好的可塑性、柔韧性等特质。它还可以用于油漆、染料、橡胶等行业。根据用途不同,DEHP可分为通用级、食品级和医用级。
2、塑化剂可能带来些健康危害?
塑化剂的急性毒性很低,比如DEHP,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大约2克以上可能致死,换算到成人大约相当于6公斤。给小鼠一次性吃大约0.6克也能引起死亡,换算到成人大约相当于1.8公斤,恐怕人一辈子也吃不到这么多。
塑化剂的主要问题是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比如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发现DEHP能影响动物的生殖发育,干扰内分泌。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它对人类造成不良影响的确切证据,也没出现过相应的病例。
塑化剂致癌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尽管一些研究发现它们能诱发动物肿瘤,但是对人类致癌的证据则不尽相同。比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经将DEHP列为2b类致癌物,后来又修正为3类,2013年再修正为2b类。这是根据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新证据后作出的调整,如果将来发现一些证据站不住脚,还可能再调回3类。
附:致癌物分级含义
1类:对人类有明确的致癌性
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类致癌
4类:对人类基本无致癌作用
3、食品中可以加塑化剂吗?
塑化剂不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就不能添加到食品中。“台湾起云剂事件”后,原卫生部已经将其列入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俗称黑名单),重点监管和打击。如果你还在往食品中加塑化剂,警察蜀黍会找你去“谈心”,然后接下来的几年里你就能和各种牛鬼蛇神一起包吃包住了。
4、为什么食品包装材料里会有塑化剂?
使用塑化剂是塑料加工工艺的需要,同时也能赋予产品一些有益的特性,因此它被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这和直接加入食品完全是两码事。比如DEHP可以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多种材质的食品包装材料,在欧美它也是允许使用的。
塑化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并非随意使用,国家标准对使用量、残留量或迁移量有严格规定,比如DEHP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量不能超过1.5毫克/公斤,这与发达国家的管理规定是一致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因为管理好包装材料就足够了。(下图为GB9685对DEHP的规定)
5、食品中的塑化剂能否避免?
除了人为添加的违法行为,食品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除了前面说的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里,另一个来源是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塑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塑料里的塑化剂已经成为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进入食品。
严格来讲,绝对不含塑化剂的食品根本不存在,真正要做的是控制它的量,使之不至于对人体造成危害。好在环境中塑化剂的含量极低,通常情况下对人没多大影响,主要还是控制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塑化剂。
其实美国FDA还有一个观点也许能让大家明白“焦点”在哪里,他们认为人体从医疗器械得到的DEHP远多于食品来源。
6、塑化剂的安全性如何?
和其他任何物质一样,塑化剂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吃了多少,以及吃了多久。还是以DEHP为例,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人终身每天摄入不超过1.5毫克就是安全的。其他国家和组织也有不同意见,比如美国FDA的观点是2.4毫克,而欧盟的观点是3.0毫克。
符合国标的食品包装材料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那些违法违规产品则可能存在滥用或迁移量超标的问题。当然,由于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吃这些DEHP超标的食品,因此偶尔吃到一次也不太可能造成健康问题。
这么说的目的不是为违法违规企业的滥用行为开脱,更不是给监管者“反正吃点也没事”的定心丸。确保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安全合格,是企业的法定义务,也是监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希望消费者不要听到塑化剂超标就吓个半死。
7、塑化剂会不会“积少成多”?
有些人担心,塑化剂吃一点可能没事,可架不住每天都吃一点,到最后会不会“积少成多”?还是以DEHP为例,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它有蓄积性(也就是不能积少成多),而且绝大部分在2天内排出体外。所以总体上说,塑化剂属于“排的快、存不住”的污染物,和蓄积性比较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太一样。
8、如何减少塑化剂摄入的风险?
首先,尽量买正规厂家在正规卖场出售的产品,因为相对三无产品和不正规卖场,他们会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更多的保证。如果选择了三无产品,也就自动放弃了这一份保险。
第二,塑料制品尽量不要用来盛放、储存油脂含量高的食品。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相似相容”原理,这不仅仅针对塑化剂,其他有机物也更容易被油脂溶出,这也不利于塑料制品本身的使用寿命。
第三,塑料制品不要高温加热,除非特别标明“可用于微波炉”,或标明了可耐受的温度。
最后,生活中大家要最好尽量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不单是为了防塑化剂,而是为了我们不堪重负的环境。
我们到底还要不要用塑化剂?
我想,这就是“幸福的代价”吧。任何一种造福人类的技术,都不可避免的伴随有负面特征。比如清洁的核能会带来核废料的问题,点亮世界的电能也可以造成人触电身亡,挽救生命的抗生素可能促进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但人类追求进步的脚步不会因此停歇。
科技的善恶之分完全取决于掌握它、使用它的人。食品添加剂合理合法使用有利于保障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但滥用却是法理不容。塑化剂也一样,台湾起云剂那样的事件是任何人都不会容忍的。企业和监管者需要管好食品包装材料这个关口,让塑化剂更多的发挥它出色的工艺特性服务大众,同时尽量削弱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科学家也因该继续研发安全性更高、加工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廉的产品,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
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
《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GB10457-2009)(暂缓实施)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题报告第77卷
《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Di(2-Ethylhexyl)Phthalate》美国毒物和疾病登记署(ASTDR)
关于预期接触食品的塑料材料和制品,欧盟法规(EU)10/2011
维基百科词条http://zh.wikipedia.org/wiki/DEHP
特别声明: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www.kexinzhongxin.com)。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上一条奶粉里的肉毒杆菌哪来的?
下一条保鲜膜塑化剂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