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穿过双氰胺的迷雾---朱毅

 时间:2013-02-03 16:22:00    

 
    作者: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去年9月,新西兰恒天然乳制品公司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部分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但新西兰政府认为这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未在第一时间知会中国政府。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多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新西兰方面表示奶粉百分之百的安全,不会造成健康损害,没有作出停售、下架或召回的决定。

  双氰胺是什么东西,是如何进入奶粉中的呢,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双氰胺英文名DCD,也称二聚氰胺,或者二氰二胺,可以用作化工原料,以及医药和染料中间体,比如防火涂层,包装材料,以及制取硝酸胍磺胺类药物等。因为电石的高成本,用双氰胺制取三聚氰胺的方法已被淘汰。

  前段时间自来水是热词的时候,抱怨的一个原因就是硝酸盐含量高,实际上,硝酸盐污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地下水污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地下水硝酸盐面源污染,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是最有效的,通过农作物最佳养分管理等农业措施消减氮总量是重要措施。全球将双氰胺用作硝化抑制剂已有三十年历史,用其控制硝化菌的活动,使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速度得到调节,减少氮的损失,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美国、日本和我国都批准其作为化肥使用,目前欧盟尚未批准双氰胺作为化肥使用。

  双氰胺的应用保护了环境,但由于其相对稳定,残留在牧草上的双氰胺跟随着牧草进入牛体,进入乳汁,最后在奶粉中微量残留。这是目前根据新西兰方面披露的资料以及新西兰的调查结果推断出的奶粉中双氰胺的来源。牛奶中的双氰胺不是非法添加,和三聚氰胺事件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牧草施用化肥的代谢残留而已。

  按照急性毒理实验的半数致死量数值来看,双氰胺属于无毒或微毒物质,毒性比三聚氰胺小,产业工人长期皮肤接触可能引发湿疹,美国环保署认为其没有致癌性。目前全球都没有双氰胺的食品中限量标准,但也因为没有食品含量标准,消费者以及国际市场对于奶粉中检测出双氰胺残留反而更没有心理预期,而难于接受,哪怕尽管仅只是微量残留。如果按照日本的肯定列表原则,也就是食品中没有允许出现的物质就不得检出的严厉法则,那么这些检测出双氰胺的奶粉都是不合格产品,在国际贸易上是有障碍的,新西兰方面目前还未详细披露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的残留数值,但强调最高残留量值,依据欧盟委员会设定的每公斤体重每天1毫克的双氰胺ADI值,则是日常食用量远远不可企及的。新西兰方面应该给出检测出来的直接数值,以及奶粉品牌、产地、批次等情况,风险交流中越透明越能消除恐慌。   

  消费者会很关心双氰胺中是否有三聚氰胺?理论上说可能会在工艺过程中有微量三聚氰胺,但含量非常低,通常在检测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仪器检出限。

  2008年中国学者研究显示,就急性毒性而言,双氰胺< 三聚氰胺< 三聚氰酸< 单氰胺。 三聚氰胺灌胃试验的小鼠输尿管中发现有大量晶体蓄积, 部分小鼠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其他脏器未见有明显的变化;而双氰胺灌胃试验的小鼠脏器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同时,从毒物即剂量的角度分析,一则,施用双氰胺的牧场奶源占的比例很少,不到5%;二则,一年仅施用两三次,每次双氰胺用量大约是总氮量的3%左右,残留不可能很高,施用一个月后,牛奶中就检测不到双氰胺了;三则,新西兰生产双氰胺化肥的仅有的两个厂家已经停止生产,当下不会再有施用。所以,双氰胺超过三聚氰胺残留量限值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消费者而言,奶粉中微量残留双氰胺确实如新西兰政府声称的那样,不构成健康损害,不必惶惶不安。

  目前,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公告称不必恐慌,香港卫生管理署也认为尽可不必担忧, 印度政府、美国政府、日本政府、东南亚国家政府均没有表态,也没有产品下架的任何报道。相形之下,中国消费者似乎反应过度了,但是用历史的眼光看,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有别的国家没有遭遇过的痛楚的集体回忆。

  另外,目前国内双氰胺使用情况如何呢?有没有可能中国的食品中也有双氰胺残留的可能性呢?

  双氰胺作为非蛋白含氮物质,美国FDA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也将其列为牛奶检测项目,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此项目的检测。双氰胺极性很大,一般的小柱无法保留,较之三聚氰胺检测难度要大。会不会有不法商贩将双氰胺将其加入奶粉中呢?分析一下可以知道,双氰胺市场销售价已达接近两万元每吨的价格,较之三聚氰胺昂贵,尽管我国是世界上几个主要生产国之一,但总量不大,年产量大约10万吨左右,仅为三聚氰胺的三分之一,其间医药行业用双氰胺占全国总消费量的近一半,其余的主要出口了。当然,用作氮肥增效剂和长效复合肥料添加剂是双氰胺能需求量数倍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我国为解决碳酸氢铵易分解的问题,在碳铵中加入4‰的双氰胺, 就成为长效碳酸氢铵。这种做法很好,但因为价格限制,总体使用范围不广,生产量很小,也没有用在牧场。因此可以推断,目前在中国食物中造成残留的双氰胺来源还很少。

  由于目前中国奶品不检测双氰胺项目,或许会有不法分子成为漏网之鱼,但综上分析可知,双氰胺来源少,价格高,非法添加可能性远小于三聚氰胺。另外,我国氮肥施用效率低下,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都不容忽视,合理使用双氰胺复合肥是应该值得推广的。在双氰胺化肥使用上完全不必因为这起热点事件影响而中止,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残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由于双氰胺是低毒物质,食品中限量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耗费数年时间,鉴于双氰胺的低毒性和使用可能残留量的分析,如果不是蓄意添加,不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所以目前没有充足理由一定要制定残留标准。如果一定要制定紧急状况下的临时标准,可以参照欧盟的ADI值给出一个限量值,或者采取最严苛的临时检测指标,参照现行的三聚氰胺限量标准。

  通过这次目前资料表明还不构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双氰胺事件,以及屡屡发生的洋奶粉的各种质量不合格的事件,希望消费者不仅从双氰胺的迷雾中走出来,不惊慌不失措,显示出科学理性的大家风范,同时也应该从对舶来品牌的过度盲从中走出来,并不是非喝洋奶粉不可的。国家质检总局去年10月通报,近14个月已经检出270吨“问题”洋奶粉,其中34批次不合格。消费者从中应该知道,有些表述并不科学,包括新西兰政府一再声称的百分之百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没有零风险的,关键是看企业如何防范于未然,如何应对处理发生的风险。公平地说,除了延迟通报中国有关部门以及迟迟不公布具体批次和数值之外,新西兰方面的处理还算得当。对于中国人,从这个事件中,应该学习新西兰人的环保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食品安全的根本,点滴做起,呵护赖以生存的中国的环境,并用相对宽容的态度促使中国奶业提高质量,鼓励民族品牌重新建立自信和信赖才是长久之计。

  最后温馨提示,哺育孩子应首选母乳喂养,一岁以后配方奶粉并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无非只是提供一种可供搭配选择的普通食品而已,从安全角度可以喝,从营养角度而言,奶粉不是非喝不可的。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