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白酒中的塑化剂——厉曙光

 时间:2012-12-18 16:29: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厉曙光
  
  
  
厉曙光,现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1993年获铁道部优秀教师;1994年获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团体任职: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兼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FDA保健食品审评中心评审专家,卫生部新资源食品评审专家,《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常务编委等。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烹调剩油和人参对果蝇寿命影响及分子机制的研究”、“酞酸酯类化学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制度创新研究”;铁道部、卫生部、上海市等的“铁路餐车厨房食用油烟雾中的有害物质研究”,“果蝇生存试验中不同蝇龄的研究”,“不育症患者体内酞酸酯类化合物分布及其意义”,“食品包装材料中增塑剂污染的风险评估”等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全科医学概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临床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女人美丽从营养开始”等9部医学教材和科普著作。已撰写各类科普论文300余篇,在上海和全国各地开展800余场科普讲座。
 
   2012年11月19日,媒体曝光某著名白酒中含有“增塑剂(塑化剂)”。台湾塑化剂事件的阴霾还未褪去,人们的心里又蒙上一层阴影。消费者不禁担忧:大陆地区的白酒产品中“增塑剂”污染的情况和危害程度?白酒中的塑化剂是人为添加还是环境污染?或者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以后还能喝白酒吗?

  我从事邻苯二甲酸酯类(主要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即“增塑剂(塑化剂)”方面的科研工作已有十余年,对其污染食品的现状、毒理学研究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有一定的研究,为了帮助广大消费者对相关专业的了解和避免产生误解,现就我的研究说一点看法。
 
  1.塑化剂不等于乳化剂

  台湾的“塑化剂”即为我们内地称为“增塑剂”;台湾的“起云剂”即为大陆内地称为“乳化剂”。

  “塑化剂”顾名思义主要是添加在塑料制品中,其加入到塑料袋及塑料制品的目的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韧性,并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等。但是也可以用作于农药载体、驱虫剂、化妆品和香料的调配剂、以及涂料和润滑剂等成分。塑料袋及塑料制品中含有各种增塑剂(也称邻苯二甲酸酯类)主要有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等。

  “乳化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大类,可广泛用于各类食品中,比如在面粉制品、面包、饼干,果茶,奶制品如奶茶,酸奶、含乳饮料中都可以添加。

  “增塑剂”和“乳化剂”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物质。“塑化剂”绝对不可以作为“乳化剂”添加到食品中去,但为什么有企业非法添加到食品中呢?主要还是为了节约成本、牟取利润。因为增塑剂的价格每500克大约为20多元,而真正的食品添加剂的“乳化剂”每500克要100多元。企业的第一目的是追求利润,这也是他们非法使用塑化剂和违法添加的根本动机。
 
  2.白酒塑化剂风云

  2012年11月19日,某著名白酒企业的白酒中被发现含有“塑化剂”,且其含量超过国家标准2.6倍。11月25日,该公司开始排查、整顿并发现,在自动包装线上有小塑料管、塑料瓶塞和2011年临时使用过的一段10米长的塑料输酒管等,这可能就是导致白酒中塑化剂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

  可见,白酒中的塑化剂与台湾的塑化剂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台湾的塑化剂事件是因为企业违法添加;而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还是因为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塑料制品。

  那么,为什么在酿酒的过程中使用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会导致酒中塑化剂含量升高呢?

  这还得从塑化剂的工作原理说起。塑化剂在发挥“增塑”作用时是通过与塑料分子结合形成一种化学键而实现的,塑化剂与塑料之间形成的这种化学键并不是牢固的化学键或者离子键,而是由比较弱一点的氢键或范德华力的形式连结。这种连接是不牢固的,比较容易断裂或脱离。当塑料制品接触到食品中所含的水、盐水、酒精、油脂等成分时,这些化学键就会断裂,一些增塑剂便会脱落下来,就像鸟儿随着气候迁移一样,塑化剂也发生了“迁移”。

  而且,有两种情况会加剧这种“迁移”:脂溶性的溶剂和加热。我们知道,酒精是脂溶性的有机溶剂,塑化剂会非常容易发生“迁移”,酒的度数越高,酒精就越多,迁移的塑化剂也会越多,所以,一般来说,度数越高的酒中塑化剂就会越多。

  该公司在酿酒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塑料管道和塑料容器,因此,其产品如果受到“增塑剂”的污染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3.塑化剂侵袭,白酒还能喝吗?
  
  白酒能不能喝还是得看塑化剂的毒性究竟有多大?

  目前的资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的急性毒性较低,人体摄入后基本没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发烧等症状发生,所以,如果你喝少量白酒,倒也不用担心喝了这种含塑化剂的白酒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不过,塑化剂的慢性毒性也不容忽视。已经获得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给动物喂饲增塑剂后可导致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等问题,塑化剂还表现出一定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还有研究发现,增塑剂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对小鼠研究表明,塑化剂会使小鼠的睾丸变化明显,其体积可萎缩将近一半,而且小鼠正常精子的数量减少,畸形精子的种类和数量却增加。

  不过,即使塑化剂可能会有一些负面作用。但是,要讨论白酒还能不能喝,还是得看看剂量,因为剂量决定毒性!就算担心塑化剂有危害,还得考虑喝多少白酒。该塑化剂超标的白酒是52度的高度白酒,普通人一次能喝多少呢?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喝很多的。该白酒主要是DBP超标, DBP的安全性怎么样呢?。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SPC)对DBP的安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目前的研究证据,CSPS认为人口服摄入的安全上限ADI值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0.2毫克,这意味着,对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DBP达12毫克也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按此白酒中DBP含量1.08㎎/㎏计算,要超过这个限量,大约要喝11公斤白酒,一般人根本喝不了那么多。就算你有鲁智深的酒量,喝下这么多白酒,酒精本身的对健康的危害也比塑化剂大得多的多。小男孩通常不会喝这种高度白酒,所以,也无需担心。这也提示那些喜欢喝酒的男同胞们,白酒虽好喝,尚且不要贪杯呀。

  目前普遍比较担心的还是塑化剂的类雌激素作用,有报道称塑化剂可能会干扰男性精子的产生和质量,可能会导致不孕。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发现,塑化剂的类雌激素作用通常只在一些实验动物身上引起较严重的生殖系统疾病,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目前在学术上还有很多争议。有针对含塑化剂塑料瓶的使用者的研究表明,塑化剂的类雌激素作用只有壬基酚或双酚A的1/5000-1/15000,其作用非常微弱,并不足以引起使用者的去男性化表现。目前,在对人体方面的研究发现,一般是儿童,尤其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胎儿可能会较一般人更易受塑化剂伤害,当塑化剂经由母体血液进入胎儿体内的时候,可能会干扰、抑制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一些欧美国家禁止在塑料玩具中使用塑化剂,主要是为了保护尚在发育阶段的小男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塑化剂是脂溶性物质,更容易囤积在脂肪细胞内,因此肥胖者更容易发生塑化剂蓄积,血液的塑化剂浓度也更容易升高,因此,担心塑化剂雌激素效应的男同胞们,赶紧动起来吧,减掉大肚腩才是首要任务呀!


  4.塑化剂的总结
  
 
(1)增塑剂的急性毒性较小;环境中也存在塑化剂,白酒在酿酒过程中由于使用塑料的制品(如容器、管道等)而导致迁移的的塑化剂并不会很多。

 (2)较大剂量情况下,对动物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动物实验已确证少数种类的增塑剂对动物有致癌作用,但在人群方面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3)塑化剂的确是一种类雌激素,会对男性的生殖机能产生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可能会表现在小男孩身上,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和关心。
 
  
5.如何避免增塑剂?

   为了避免接触到更多的塑化剂,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用微波炉高温加热盛有食品的塑料容器;
-------不要用塑料袋直接包装食品,特别是温度比较高的热和含油脂比较多的食品,比如刚出锅的油条、热汤面、油炸鸡腿等;
-------家里的食用油不应长期放在塑料桶里,所以,每次买食用油不要买太多,尽快吃完,不要长期存放,这样既可避免油脂氧化,还能减少塑化剂溶出;
-------微波炉加热时不要在食品容器上面覆盖保鲜膜;
-------不要将食品盛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到锅内直接加热。
-------对于婴幼儿应该采用玻璃奶瓶,避免使用塑料奶瓶,更不能将塑料奶瓶直接加热,婴幼儿的食品容器最好采用瓷、搪瓷或玻璃材质的,注意不要让婴幼儿吸允塑料玩具等。

  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食品安全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各
种各样的塑料袋及塑料制品废弃物到处可见,已经成为垃圾的主要成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可不断地释放到大气、土壤、水域(甚至食品)中去,最终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影响各种生物并最终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生产量大、应用面广、污染严重等特点,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物,1995年WHO 公布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必须控制的一类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欧盟于1997年公布了第三类重点化学物质风险评价,其中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美国EPA也将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优先监测污染的名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塑料制品(尤其是塑料袋)的使用,更不要将塑料制品随意丢弃到环境中,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障食品安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