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寄生虫知多少——周晓农

 时间:2012-11-27 16:34: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周晓农


 

  周晓农,1963年3月生,研究员。1994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分别在泰国玛希伦大学、丹麦血吸虫病实验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专家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贝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长等职。责任亚洲血吸虫病及其它蠕虫病网络主席、世界卫生组织被忽略热带病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食源性疾病负担流行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主编、«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副主编,在国际杂志«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任主编,以及多本国际杂志委编委,包括«PLoS NTDs»、«GeospatialHealth»、
«Parasitology International»、«Acta Tropic»、«Parasites&Vectors»、«BMC Infect Dis»等。
  
  
从事医学寄生虫学防治与研究20多年,围绕“宿主与寄生虫生态学和时空分布的研究”研究方向,以病原体与宿主间相互关系这一关健科学问题,多层次、多维度地对血吸虫传播参数、血吸虫病流行与分布预测指标进行了理论探索与技术研究,构建了血吸虫传播指数阈值与血吸虫病时空分布模型,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媒传疾病的空间流行病学与预测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已主编出版7本中文和1本英文专业书籍。在国际杂志上发表60余篇论文。其中包括发表在New England J Med,Lancet,Int J Parasitology等。主编2期«Acta Tropic»专辑,2期«Advances in Parasitology»专辑,1期«Parasites & Vectors»。

  
  雨柳:周所长,您好!寄生虫病曾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毛泽东主席曾将血吸虫称为瘟神。政府为了送瘟神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不知现在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情况怎样,您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给我们谈谈好吗?


  周晓农:我国目前食品中寄生虫污染的情况不容忽视。如在猪肉、牛肉可有绦虫、旋毛虫污染;淡水鱼、虾可有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污染;海水鱼类可有异尖线虫污染;淡水甲壳动物的虾、蟹等可有并殖吸虫污染;螺类软体动物可有管园线虫污染;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可有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污染。

  雨柳:人们对化学性污染比较在意,认为会对身体有较长时间的危害,尤其是致癌,但对寄生虫污染却比较忽视,认为一治就好。您怎么认为?

  周晓农: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虽然污染源的性质不同,但对人体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当人体因误食而感染寄生虫导致寄生虫病后,有的寄生虫病可造成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的也会导致癌症,严重时甚至死亡。比如,由猪带绦虫幼虫感染人体引起的人囊尾蚴病,囊尾蚴寄生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的脑囊尾蚴病可使患者出现癫痫、头痛、学习障碍和惊厥等。如感染华支睾吸虫和后睾吸虫后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胆管癌。肝片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脏及胆管,可出现肝区疼痛、黄胆等,严重者导致死亡。
 
  雨柳:按理说,现在人们都比较讲究卫生,寄生虫污染似乎比化学污染更容易做到个人控制。

  周晓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的,但有时由于人们缺乏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所以寄生虫污染食品问题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就很难做到个人控制。比如虽然人类文明早已过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年代,但某些生食习惯在部分地区仍没有被改变,甚至成为一种风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这些生食的风俗逐渐成为当地的“招牌菜”,吸引着各地追求新奇的食客,食客带回各地又广为推广。比如有的人追求嫩吃,涮火锅煮得时间短,吃鱼蒸得时间短,这样猪肉和鱼如果污染了寄生虫,短时间的加热就不足以杀灭寄生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来源的多样化和饮食方式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在部分地区有上升趋势,地区和国际间的畜牧、水产品贸易发展以及人口流动也引起新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输入和扩散。

  广州管圆线虫病就是一种新发寄生虫病,1984年在我国出现首例报道后,分别于1999年在温州、2006年在北京、2010年在云南省大理均发生过超过30例以上的暴发,主要感染途径是由于生食自己做的或饭店供应的未煮熟的福寿螺肉。仅北京的一起就有160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发生。2006-2008年间,河南省疾控中心收治18例曼氏裂头蚴感染者,全部因生食蝌蚪引起。2008年6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发生一起食醉蟹引起的肺吸虫病群体性暴发事件。近几年来在西藏和云南也有旋毛虫病暴发,2009年两会期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中排乡碧玉河村出现一起“较大不明原因中毒事件”,时值“两会”期间,造成工地民工和周边村庄居民的较大恐慌,引起了社会各大媒体、网站的广泛关注。经过调查确定为一起食用了未煮熟的猪肉而感染的旋毛虫暴发疫情。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寄生虫病所在弥渡县新街乡格者村开展414人调查中发现有65人因生食猪肉或猪肝感染带绦虫。2012年2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发生肝片形吸虫病疫情,主要因食用凉拌鱼腥草而感染,发病20余人。
  
  雨柳:听了您的话,甚是触目惊心,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些简单的知识?

  周晓农:好的。我就介绍几个我们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的污染源和预防措施。

  旋毛虫病是人因生吃了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猪、狗及野生动物肉类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幼虫广泛得寄生于人体肌肉组织内,引起发热、眼睑和面部水肿、全身性肌肉酸痛,严重的可因并发症死亡。预防措施是不能生食猪、狗及野生动物的肉类。

  绦虫病是人因生吃了含有囊尾蚴的猪、牛肉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引起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预防措施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牛肉和猪肝。

  囊虫病是因人误食了猪带绦虫的虫卵,致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又称为囊尾蚴病。猪囊尾蚴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很广,可在人体肌肉和皮下组织寄生形成结节,也可寄生在脑部引起癫痫、脑膜脑炎、精神障碍等症状,若寄生于眼则会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猪带绦虫感染者若不注意个人卫生会因误食自身排出的虫卵而被感染成为囊虫病患者。预防措施同绦虫病,不吃生猪肉,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生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因生吃了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肉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又称肝吸虫病,可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或慢性感染可引起肝肿大,胆囊炎、肝硬化是诱发胆管癌的一类致病因子。预防措施是不吃鱼生或生食被华支睾吸虫囊蚴污染过的食品。

  鄂口线虫病是人因生吃了含鄂口线虫幼虫的淡水鱼,如泥鳅、蛙、蛇等动物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幼虫可在人体全身各处移行,在皮下引起游走性包块,在内脏移行进入眼、脑的比较多,可造成偏瘫或脑炎。预防措施是不生食鱼、鸡、鸭、蛙、蛇等动物肉。

  并殖吸虫病是因人生食含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虾、蟹等甲壳动物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肺部又称肺吸虫病。引起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出铁锈色痰、胸痛、咯血等症状。预防措施是不吃生的虾蟹,包括醉蟹、腌蟹和醉虾。

  姜片吸虫病和肝片形吸虫病都是人因生食了含姜片吸虫囊蚴或肝片形吸虫囊蚴的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或喝了含囊蚴的生水而感染的寄生虫病。姜片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引起肠粘膜局部炎症、水肿导致贫血和营养不良,感染较重可引起腹痛、腹泻、乏力、恶心等症状。肝片形吸虫幼虫在人体肝脏内移行后进入肝胆管内寄生,造成肝脏线状坏死和脓肿,胆管机械性堵塞、扩张和纤维化。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高热、右上腹疼痛、恶心、乏力、肝功能异常。预防措施是不饮河沟内生水,不生食菱和其他水生植物。

  曼氏裂头蚴病是人因生食了含有裂头蚴的蛙、蛇等动物肉,或用蛙、蛇肉敷贴眼睛或伤口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幼虫在全身各处游走形成皮下结节,若寄生在眼部引起眼睑红肿、结膜充血。预防措施是不生食蛙、蛇等动物肉类,不饮用生水、生饮蛇血、生吞蛇胆。

  弓形虫病是因人吃了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食物或生食了含弓形虫包囊的肉类食品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弓形虫侵入除红细胞以外的任何有核细胞,健康人多无明显症状,孕妇初次感染弓形虫可导致流产或胎儿畸形。预防措施是不吃生或不熟的肉、蛋、奶制品,生熟砧板分开,孕妇避免与猫接触。

  雨柳:听您一席话,我认为预防寄生虫病仅靠个人是不够的,国家和疾病预防机构应采取什么措施?

  周晓农: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应将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列入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重点领域。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使大众了解了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和预防方法,并提高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人员诊断和检测能力,努力形成“政府领导、卫生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治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检测、诊断能力不足,如2012年云南发生的片形吸虫群体感染的事件,就是由于诊断能力明显滞后,导致对群众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现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防治能力建设明显滞后。各级疾控机构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还缺少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基层专业人员往往是身兼多职,同时,防治工作也缺少有效的监测、检测和溯源工具,我们的防治工作基础还较为薄弱。

  目前各地的防治工作仍缺乏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没有开展系统主动监测,防治工作较为被动,急需加强对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扩大防治试点,并针对重点地区加强主动监测,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还应加大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力度。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对策要开展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方式引导和教育群众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饮食和卫生习惯,不偏听偏信食疗养生,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从保证食品安全的高度,加大对有关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卫生检验力度,提高寄生虫病原的检测技术水平。从源头上提倡科学养鱼,牲畜圈养,加强屠宰业的管理,避免传染源污染,并加强病原监测;流通运输中,要防止污染。市场销售中,加大对高风险食品的卫生检疫力度。

  雨柳:谢谢周所长的讲解,希望您的讲解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减少或预防寄生虫病的感染。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