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果汁=排毒减肥?“概念”面前甘愿做个小白鼠吗?
时间:2015-08-13 10:56:46
来源:南方周末
排毒果汁悄然盛行
2015年7月27日晚8点,张宁(化名)喝完“6号”果汁后就准备睡觉了。
这是她“断食”的第一天,按照厂商要求,除了按时喝下六瓶果汁外,她这一天什么都没吃。
许多女孩都注意到,2013年以来,一类声称可以“美颜”“减肥”的蔬果汁悄然盛行于微信、微博。它们并非来自传统食品企业,而是出自互联网公司。它们有着许多不同的名字:排毒果汁、轻断食果汁、冷压果汁,却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标准。绝大多数排毒果汁的瓶子上,甚至没有QS(食品生产许可)标志。
不过,女孩们仍从明星故事中感受到“排毒果汁”的吸引力:朱利安·摩尔在金球奖颁奖礼前必须经过三天“果汁排毒”疗程;地产老板潘石屹说,排毒果汁使他“连脖子都瘦了一圈”;最近Angela baby成了某轻断食果蔬汁品牌的投资人。
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官方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中曾透露,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曾一度拒绝手术,企图用含大量新鲜胡萝卜与果汁的严格素食和针灸、草药方剂、水疗等方式消灭胰岛细胞瘤,为此耽误了9个月的治疗时间。
这并没有阻碍“排毒果汁”在全球范围内的壮大。据《纽约时报》报道,2015年美国排毒果汁的产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将以4%到8%的速率继续增长。2013年,“排毒果蔬汁”已落户上海、广州。2015年7月,河南濮阳第一家“轻断食”果汁在微博开业,这意味着,北上广之外,“排毒果汁”已在全国各三线城市兴起。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针对排毒果汁,“注重品质”“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者”“为爱美女性指路”是企业的宣称。“无科学论证”“有效性存疑”“监管盲区”是营养、食品圈专家的普遍观点,而“争议”“敏感”是在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互联网+果汁?
真正促使张宁开始喝“排毒果汁”的是一部美国纪录片《濒死病胖子的减肥之旅》(Fat,Sick & Nearly Dead),片中的“濒死病胖子”就是该剧导演乔·克劳斯。在数次减肥失败后,克劳斯决定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只喝新鲜果蔬汁减肥,并将自己在减肥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最后这个42岁的人变瘦了,药不吃了,气色也好很多。”这就是张宁从影片中看到的效果,也是她希望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奇迹。
按照“疗程”,张宁每天要喝6瓶果汁,不同排毒果汁品牌的配方稍有差异,但都会在瓶身上标注号码,并写明喝下该瓶果汁的时间,每瓶果汁间隔不超过两个小时。通常以1天、3天、5天甚至7天为一个疗程。第一瓶要在早上7-8点钟喝,最后一瓶也得在晚上8点钟喝完。“这都是为了让你有个健康的作息。”2013年成立的轻断食果蔬汁品牌Hey Juice创始人兼CEO刘永巧说。
“排毒果汁”的设计与灵感都来自美国,2006年起这一概念首先在好莱坞兴起,“濒死病胖子”克劳斯和碧昂斯、茱莉亚·罗伯茨一道,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我经常告诉病人的是,喝果汁的时候,你不只是在喝果汁。”爱迪生·梅洛(Edison Mello)说,“你需要全身心放松、放空自己,静静享受。”
梅洛是一名注册家庭医生,也是排毒果汁诊所“Akasha”的创始人。他的病人主要是好莱坞明星、IT从业者和有孩子的职场妈妈。这些都是最容易被压力侵蚀的族群。
但在中国,自2013年本土“排毒果汁”陆续出现以来,消费群体多是年轻女性。“年轻女孩的生活重点,就是谈恋爱和变漂亮。”刘永巧说,“我们品牌的初心,就是为爱美女性提供高品质产品。”
Hey Juice隶属于“北京和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不大,只有几十人,员工们每个月都会选择一天进行集体“断食排毒”。他们对产品的定位是“女性快消品牌”。
女孩们只需要在微信或微博下单,果汁就能在预定日期,经冷链快递到办公室或家中。
蒋军从事饮料营销行业16年,在他看来,排毒果汁的模式和传统果汁企业“完全相反”:“过去企业要做产品、铺渠道,现在一切都被省略,最重要的是抓客户。”
在网络世界,口口相传和“明星效应”是营销重点。每一个排毒果汁品牌,几乎都有演员、主持人的转发和“点赞”。Hey Juice官网上,有Angela baby的大幅头像;梅洛诊所的网站里,演员茱莉亚·罗伯茨、Maggie Q的照片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2014年6月,Angela baby宣布成立创投基金AB Capitol,Hey Juice是她投资的第一个企业。同一时期注资Hey Juice的还有京东。
“Baby如果有时间,会打电话给我们,我们会给她安排送去三天的Hey Juice轻断食果蔬汁。”刘永巧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看上”排毒果汁的不止是Angela baby,江南春、冯波、麦刚等个人基金、联创策源、红杉资本等创投企业,甚至乐百氏创始人何国权,都是此类果汁的投资人。
资本投入让“排毒果汁”得以冲出小众消费群体:Hey Juice已经开始研发口味更好的“Baby系列”果汁。从2015年开始,随便点开一些网页,人们就可能看到排毒果汁的弹窗广告。
排毒,一种“通俗的谬误”?
喝过“排毒果汁”后,女孩嘟嘟在博客中附上了自己对每瓶果汁的评价:4号果汁里有菠萝,对菠萝过敏的嘟嘟,为了完成“排毒计划”只能右手干完果汁,左手立刻给自己灌了一大杯热水。
“这太不科学了,在疗程中合理的医学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梅洛说。他会在疗程开始前为病人做血液测试,确保他们没有其他疾病,还会做脑部检查,保证各项激素分泌正常。他还会根据不同的病人安排断食期限,并且配备私人教练、佐以适当的健康饮食和不间断的医学检查。
“我从来不建议将排毒果汁的疗程拉长到两个星期以上。”梅洛说。他认为,在中国,人们若没有医生的指导,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
不过,即使作为美国注册家庭医生,梅洛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各种质疑和批评。
纽约大学著名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专家马里恩·内瑟尔(Marion Nestle)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直斥排毒果汁“装腔作势”。“我并不是排毒果汁的信徒。”内瑟尔说,“人类消化系统最神奇的功能,就是能够自己进行排毒。健康的饮食能够辅助这个排毒过程,排毒果汁不是必要的。”
排毒果汁商家的官方网站中,刺激循环系统、提高免疫力、排除毒素都是其声称的功效之一。但在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云无心看来,这都是“营销语言”:在科学上它既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可靠的实验去验证。
开始“排毒减肥”后,张宁每天都会在微博做记录,她特别注意自己“大号”的情况,她认为“排便就是排毒”。
但这“排毒”只是人们的“幻想”。“人们很容易将身体不耐受果糖产生的腹泻当做排毒;食物中含铁较多,大便容易变黑,这也容易被误会为‘排毒’。”云无心说。
“这就是一种通俗的谬论,它没有科学依据,但所用的看似有理的说法,更能迎合老百姓。”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说。
尽管国内科学家大多也承认,“排毒”是一个伪概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站出来说话,“这话题很敏感”“还是不要问我了”是大多数科学家的答复。
国际上,“排毒”的概念也未被主流医学接受。在学术上,迄今为止针对“排毒果汁”,美国并没有发表任何临床研究结果。“我甚至不认为哪个医院或大学的审查委员会会批准这类研究。”加州大学制药学院教授罗格·克莱门(Roger Clemen)说。
在美国,“排毒”类食品和药物由联邦贸易委员会和美国食药监(FDA)监管,它们从来就没有批准过任何排毒的食物或商业项目。
FDA发言人劳拉·科特维克(Lauren Kotwicki)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监管上说,果汁属于居民膳食的一部分,FDA无权规范美国民众对食品的选择。“但食品生产企业有责任保证自己的产品标签真实、准确,否则FDA将针对特定公司发出警告。”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提供给南方周末的材料显示,2009年至今,EFSA拒绝了共12家企业提出“排毒”相关的功能声称,给出的理由是:所声称排毒功能是否能通过该种食品体现,没有被科学实验证实。
但这并不妨碍“排毒果汁”产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据报道,2013年这个行业的总产值是600亿美元,两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上升至1000亿美元。在美国,一间名为格尔森(Gerson Institue)的机构甚至专门调配排毒果汁来治疗癌症。
克莱门指出,这些年来FDA并未对排毒果汁采取直接行动。“根据希波克拉底誓约,医生的底线是不能对病人造成伤害。政府无权对类似格尔森的机构采取行动,除非有证据证明他们危害了人类健康。”克莱门说。
“各说各话”的行业乱象
美国著名主持人吉米·坎摩尔曾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做过一个测试:将水果味剂、果汁粉,甚至冰棒和彩虹糖混合在一起,拿到市场上卖,并声称这是有机冷压果汁。
结果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对这种“混合果汁”赞不绝口。
实验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普通消费者的味觉并不一定靠得住。要生产质量过关的排毒果汁,“硬标准”更加重要。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一些排毒果汁的瓶身设计精美,但并无QS(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而我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企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活动。
某排毒果汁品牌负责人解释,果汁售价高主要是因为排毒果汁大多选用了最高级的果汁生产技术——冷压榨技术和高压灭菌技术。
而这也成为一些企业逃避QS认证的借口:我们技术太新了,国家的QS管理细则中没有规定相应的品类。
“国家没有这个东西就可以不做,这是没有道理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说。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2010版实施的QS审查细则中,“果汁及蔬菜汁”属于饮料产品大类,细则对于生产果蔬汁的必备生产设备、场地、工艺等都有具体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小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QS细则中规定企业必须配备的“杀菌设备”,就包括超高压灭菌设备,“榨汁机”也包括冷压榨设备。冷压榨和超高压灭菌都是技术,并不应影响QS的申请。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就算国家QS标准中不存在的门类,也可向食药监管部门申请,以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备案,从而获得食品生产许可。
不过,冷压榨和超高压灭菌技术本身,在我国并无统一技术指标。排毒果汁企业们在“追求品质”的声称之下,呈现的是“各说各话”的行业乱象。
“一瓶果汁能相当于多少水果多少蔬菜,这点很关键。”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说。而国内某排毒果汁企业,标榜果汁当中含有“超过30余种蔬果”,但在瓶身上只用英文简单写出三至五种蔬果名称,既无果蔬用量,也没有营养标签。
前述某排毒果汁品牌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并未使用超高压灭菌,因为“会影响果汁的口感”。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小林指出,超高压灭菌对果汁口感的影响微乎其微。云无心则提醒做好灭菌的重要性:“糖分和水分是细菌的温床,而果汁两样都有,特别容易被细菌感染。”
“究竟是哪种冷压,到底是冷到什么程度,冷到生产过程的哪个环节也得搞清楚,不能再玩概念了。”一位要求匿名的食品行业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监管缺失情况下,某些企业在榨汁前把水果在冰箱里冻一冻,也能叫“冷压”。
“随着行业发展,政府跟进制定相关标准并非不可能。”蒋军说。但胡颖廉认为,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应主动制定内部标准,逆推政府标准出台。
“有些事情是可以规避的,有些是规避不掉的,比如食品安全。” HeyJuice负责人刘永巧说。HeyJuice瓶身上印有QS标志,而推进制定企业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是刘永巧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国内此类果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截至发稿前,国家食药总局并未予以回应。
不过,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标准,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看看果汁瓶上有没有QS。时针指向晚上八点,张宁就已在饥饿中入睡,此时她的冰箱中还整齐地码放着“排毒第二天”得喝的六瓶果汁。
(为保护受访者,张宁、嘟嘟为化名)
本来转自南方周末及微信公号“健言”,原标题为《互联网+果汁=排毒减肥?女性热衷、资本青睐、监管观望、科学未解》。
南方周末记者 郭丝露
实习生 姚舒怡
编辑 蒋昕捷
实习生 姚舒怡
编辑 蒋昕捷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下一条海淘奶粉市场乱象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