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误事
时间:2015-10-14 13:51:30
作者:时雨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仅仅公布结果和查处违法企业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食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合格产品一般消费者可以安心,但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结果,一般消费者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是很难正确解读的,有时甚至一些监管人员也会误读。远的不说,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就是明证。
2015年9月24日,河北省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安全警示称,近期,秦皇岛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销售环节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抽检,在辽宁辉山乳业集团生产的高钙牛奶中检出硫氰酸钠,数值达15.20mg/kg(最高限定值≤10.0mg/kg)。河北食药监局以硫氰酸盐含量超过最高限定值为由要求辉山乳业下架高钙奶。河北省药监局实际上是认为辉山乳业在牛奶中非法添加硫氰酸钠。2015年9月28日,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调查组对该企业的配料间、成品库、生产现场核查结果未发现有硫氰酸钠,在其配料中也未发现 含有硫氰酸钠的物质。监督执法专业人员对该企业库存高钙牛奶成品、原料奶;流通环节高钙牛奶成品、超高温灭菌乳成品、核桃牛奶调制乳等共8个批次样品进行抽取送检,经沈阳食品检验所(具有国家该项目食品安全检验资质)检测,送检样品中硫氰酸钠的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参考值以下,全部合格。之后有专家指出,牛奶中本身就有一定的硫氰酸钠本底值。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未做任何处理的生牛乳中硫氰酸盐含量最高可达到35 mg/L,说明牛乳中硫氰酸盐天然含量可能达到较高水平,根据这个检测数据(河北省药监局的监测结果),不能判断是否为人为添加。最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从安全性的角度做了科学的评估和解读,有根有据地说明了所检出的硫氰酸盐水平在安全范围之内,消费者不必担心。29日晚,河北省食药局也发布公告称,结合应急抽样检验结果,经再次组织专家研判,认为此前发布的15.2mg/kg检出值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低,决定撤销9月24日发布的该期食品销售安全警示。
最近一篇题为《注意了!味极鲜酱油等16种调料被召回!严重可致癌》的文章在各大网站流传,朋友圈中也广为转载,文章称国家食药总局发布调味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多种调味料中铅、柠檬黄、糖精钠、甜蜜素、柠檬黄等超标,会致癌。食药监总局发布调味品抽检不合格产品信息是真,多种调味料中铅、柠檬黄、糖精钠、甜蜜素、柠檬黄等超标也不假,但致癌却是无稽之谈。
这两个事例,前者是监管机构对监测数据的解读有误,后者是民间一些写手的自以为是。两者都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前者由于是政府行为,所以虽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事情很快得到澄清。后者由于是民间“理解”,如果不加以理会,久之就会令消费者信以为真,今后的抽检结果不但起不到该工作设计者的本意可能还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令这一工作难以为继。
就辉山乳业事件,陈君石院士指出:“河北省食药局在发布食品安全预警消息前,如果提前跟相关部门及权威专家进行沟通,大不至于造成如此乌龙,更不会给消费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通过此次事件也提示政府监管部门今后在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时,要以科学为准绳,切莫自乱阵脚,以致影响公信力。”
相信辉山乳业事件给了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很大的警示,对于今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陈君石院士也给了很好的建议,如果真正重视,此类事件会很少发生。
而对于抽检结果的民间误读,解决起来难度就大多了。公布结果是可以让社会知道我国的食品安全情况,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企业守法生产经营,但有利就有弊,如果对结果公布处理得不好,就会引起消费者担心,离公布结果的本意相去甚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根据我国消费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改善工作。如,每次公布结果后对不合格情况进行官方解读,解除消费者的疑虑。也就是说仅仅公开结果还远远不够,还要解读结果。这样不仅使谣言无处遁形,更是一种持续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
在解读结果时应避免闭门造车,想当然,以己度人,误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和心理活动,应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将心理学与食品安全普及相结合,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这样一来,监管部门的任务显然复杂繁重了很多,根据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治理思路,完全可以发挥第三方的作用,我国现有一些以科学家为主体的第三方学术机构,其中一些已经在食品安全的科普、培训和突发事件的解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们在学术上权威,且非官方机构,所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果官方民间能各自发挥优势,相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新模式,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有品质上的提升。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