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孙宝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是中国特有现象|高端访谈

 时间:2017-05-02 11:01:03  来源:公共食谈  作者:洪广玉
 
 

 

十多年来,他反反复复就讲食品添加剂,他是如何理解食品添加剂和饮食文化的关系?食品添加剂的舆论环境压力,又会如何影响他们的研发工作?本期高端访谈,我们专访孙宝国院士,来听听那些围绕食品添加剂的是非曲直。
 

作者:洪广玉

来源:公共食谈(ID:ggst01)

全文共4746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辣条这样的新食品,促动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
 

公共食谈:现在每个人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其实不清楚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也不清楚科研人员在背后做了哪些工作,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孙宝国:我觉得不能要求公众都成为一个食品专家,不仅普通的消费者,即使食品领域从业人员,他也不可能对各种食品的来源、加工方法、原料、工艺都有了解,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希望消费者遇到问题时能够比较冷静的来观察、思考这些问题,他可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不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当大家都能做到理性去思考,很多食品安全的谣言就不至于传播的那么快,大家就不至于那么恐慌。

 

公共食谈: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食品添加剂研发取得了哪些成绩? 

 

孙宝国:首先要说,食品添加剂这个名字现在看起来起的并不太好,给大家带来很多误解,如果叫食品配料,那大家可能就更容易接受了,就不至于有那么多误会。

 

公共食谈:现在很多人望文生义了。

 

孙宝国:不少食品添加剂都是老品种,有的是几千年的品种,像酿酒当中使用的酶制剂——蔗糖酶,有将近有六千年的历史;做豆腐用的凝固剂,就是卤水,在中国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不是说老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就不好,就一定要换。有些食品添加剂经过几千年、上百年的实践检验,可以证实它跟我们的人体健康是相适应的。

 

公共食谈:那新的研发主要在哪些方面?

 

孙宝国:应该说,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的研发进展很快,因为科学技术进步了,简单举一个例子:

 

古代食用着色剂(食用色素)大都是天然的,但到底是什么成分起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并不清楚,但是随着有机化学等科学的进步,现在大家知道其化学结构了,那么就可以通过工业的方法来进行合成。当然,合成既可以是生物合成,也可以是化学合成。比如说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最早是从番茄当中提取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发酵来生产,通过发酵生产效率就更高了,成本也降低了。

 

公共食谈:这个研发的趋势,是不是跟食品工业本身的需求相匹配?

 

孙宝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食品工业,或者说食品产业,食品产业有什么需求,食品添加剂就应该来满足这个需要。食品工业涌现出新的食品以后,可能就有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举个例子,像中国这几年新出现的一种食品叫辣条,二三十年前都没有辣条,那么就会有跟辣条相适应的一些食品配料。

 

公共食谈:是辣条催生了新的食品添加剂吗?

 

孙宝国:不是催生新的食品添加剂,但是需要原有的食品添加剂能够适应它。说白了辣条是一种调味面制品,但它的调味跟其他食品并不一样,就会对咸味香精和调味料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对添加剂的许可谨慎,基本跟随国外
 

公共食谈:食品添加剂有明显的好处,但有一些人也会担心,食品添加剂是不是也为造假掺假、偷工减料带来便利,您怎么看待这种担忧?

 

孙宝国:这种担心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因为任何一种科技的进步都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来讲,这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错,错还是在人。食品添加剂必须按照法规的要求来生产、使用,如果你违法了,那就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危害,但是这个板子不应该打在食品添加剂身上。如果想造假,就算没有食品添加剂,不法分子也可能会加点其它东西。所以,对这类问题,只能通过法制和自律等方式加强治理。

 

公共食谈:即使是合法、合理使用的添加剂,其实公众也会有担忧,比如说担忧化学合成的是不是有危害,比如说担心科学家对它的安全性是不是还没有研究透。

 

孙宝国:应该来说,食品添加剂本身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许可是非常谨慎的,目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绝大大部分国外发达国家早就使用了,两千多个允许使用的品种当中,很少有我们国家率先来使用的,极个别的也有,但是都限于天然的。比如说最近的一个例子,我们从竹子叶当中提取的竹叶抗氧化物,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这是中国率先批准使用的,起草了相应的标准,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公共食谈:也就是说,实际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有很完备的评价体系。

 

孙宝国:应该说我们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完备的。说得直白点,我们评价的绝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是国外已经评价过了,允许使用了,我们再做它的风险评估。我们的再评估,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饮食的特点,评估它在中国人群里的暴露量,还有在中国食品中的使用方法等等。别人用了上百年了,我们再评估,所以我们的可靠性更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食品添加剂这个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滞后的。
 

社会舆论环境影响食品添加剂研发


公共食谈:为什么中国会一直处于这种跟随国外的状态呢? 

 

孙宝国:一个是我们技术上起步晚,另外就是整个社会大的舆论环境影响,中国近期很难在食品添加剂领域里边去领先国际,去做领跑的事。

 

公共食谈:这种情况对我们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会有影响吗?

 

孙宝国:当然会有影响,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谁都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现在你很难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行,品种创新可能就少了,但是可以在方法上创新。比如国外用化学合成的,你弄一个生物合成,也就比他领先一步了。

公共食谈:是不是业界一般都会认为生物合成会比化学合成更好?

 

孙宝国: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差别主要就是消费者的心理,大家从心理上来讲感觉更好,只是感觉更好,其实是没什么差别的。但是从产品本身来讲,你必须让大家感觉更好。另外,生物合成有可能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小,当然也不全是。

 

公共食谈:那中国食品添加剂产业的优势在哪?

 

孙宝国:这几年中国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已有品种技术上做一些改进,所以我们很多品种的产销量在全球都是最大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很高,为什么?当然是技术进步了,有竞争力了。
 

食品工业发展会有利于饮食文化多元化

 

公共食谈: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大意就是日本所谓的“添加剂大神”,当然这个人之前是做食品添加剂营销的,不是做研发的,他后来就写了一本书,有点反思食品添加剂的意思,说食品添加剂对饮食文化造成了影响,说这是一种倒退,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孙宝国:文化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传承弘扬的是优秀的文化,但文化未必都是优秀的。另外,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它肯定是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在食品这个问题上,食品工业给我们带来的是更丰富、更便利,而且总体上比以前的食品还更安全。以前为什么很多人要花很多时间去做饭,并不是说他们愿意去做饭,而是生产力发展处在那个程度上,你不得不去做饭,你买不起,或者也买不到。现在你可以在网上叫外卖了,不光有这个条件,你还有这个经济实力,这就是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效率提高了,应该说这是一种社会进步。

 

公共食谈: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怀念过去的那种食品制作方式。

 

孙宝国:大家担心过去的食品制作方法失传,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但是没有必要。首先,大多数食品的传承,不是靠口口相传,而要靠科学技术来传承。面条有很多种,有擀面条、拉面条、刀削面,现在刀削面也可以靠机器人来削了,这些都传承下来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几千年来,不仅中国,全世界都一样,大部分人的生活圈子都很小,食物结构都是很单一,但现在你能够很方便地吃到外来的食品,所以,食品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化了。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担心这个食品会不会没有人去做了,没有人手工做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去给你做。当然,在食品工业之外,不排除还有大师级厨师他会做的很好,但这两者不矛盾。当大家都年轻时,会想去闯、就去拼,那么时间就是金钱,等他到了一定岁数,他会觉得自己做饭还挺有趣的,自然就会慢慢去体会。

 



讲了两百多场,现在很少有人“拍砖”了

 

公共食谈:为什么这十多年来,您一直坚持讲食品添加剂里面的科学,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下来的?

 

孙宝国:其实我也不是为了食品添加剂而讲,也不是为了宣传食品添加剂,而是现在老百姓不知道食品添加剂是怎么回事,对食品添加剂害怕,那我们就有这个责任去给大家讲清楚。如果不讲清楚的话,第一消费者不放心,食品没吃出病来,大家可能吓出病来了。还有,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也会影响到食品添加剂这个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食品产业,最终还是影响到老百姓自己。

 

公共食谈:有什么特别的事触动你吗?

 

孙宝国: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出来以后,一些人不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了,甚至觉得三聚氰氨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人人喊打。后来我就给大家讲这些概念,讲得多了,大家就理解了。我刚开始讲的时候,有些网友还不太理解,有的还拍我的“砖”,有的人还说“你是不是找死”,但我讲了至少有两百多场,从来没有碰到一个人当面说“你别说了,你胡说八道。”都会说,“你这么一讲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所以,我认为你跟大家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食品添加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以前用没有用,现在、将来有没有用,你这么一讲,大家就接受了。当然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有误解,要改变大多数人的认知,这个工作量太大了。

 

公共食谈:业内都知道你们出了一本书——《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这本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孙宝国:我认为,这本书获奖本身就是对食品添加剂最好的科普,也是对我们食品添加剂科普工作的一个肯定。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跟它的作者专业面有关,书的作者涉及6个大学的9个教授,针对食品添加剂,每个人写他最擅长的那一部分,你就写好那一点,而与此同时,我们在写作时又用的是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无添加”的广告影响很坏,严重误导消费者

 

公共食谈: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欧美国家或者是日本,他们对食品添加剂是什么态度?

 

孙宝国:应该说,欧美国家,包括日本,很早就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立法管理了,比如日本是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国家立法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是食品工业化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类似于中国前几年遇到的问题,比如违法添加、造假等,出现这些问题,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规进行管理。一百年过去以后,随着现代化的基本完成,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完善,从业人员的自律程度也很高了。有些国外的专家会跟我们说,他们当年遇到问题比我们现在要严重得多,但是当时没有电话、电报,报纸也看不到,不像现在,网上一传播全世界都知道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走过那个阶段了。

 

公共食谈:是不是在食品添加剂问题上,也不像中国有这么多的谣言和恐慌?

 


 

孙宝国:国外的食品企业,大部分都不会像中国有的厂家,故意在标签上写个“无添加”“不含防腐剂”之类,个别情况是有,不是主流,但中国铺天盖地都是这种标识。比如前段时间我出差到武汉去,机场出口有一个酸奶的大广告,广告上就写“不添加香精、不添加色素、不添加防腐剂”,但他敢说不添加食品添加剂吗?不敢说,因为他至少加了增稠剂。
 

公共食谈:这是一种营销手法。

 

孙宝国:但是这对公众的误导效果是很坏的,消费者打开电视一看,“无添加”,没用添加剂,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感就在增强。消费者有知情权,这个食品里有什么,标签必须标上,但是生产厂家不能标没什么。如果这样,不含胆固醇、不含敌敌畏,那就没完没了了。

 

公共食谈:当前的这种现象是中国特有的情况吗? 

 

孙宝国:应该说是现在中国一种特有的现象,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别的国家都没到这个程度。2011年,我就说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了,后来陈君石院士改了下,应该是“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了。” 他说的更准确。现在还有一种怪事,对从西方传进来的食品当中,里面有食品添加剂,大家觉得天经地义,中国自己的食品当中有食品添加剂那就是大逆不道。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