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在快速上升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最新一期《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刊载文章称,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人总数的1/3。《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刊载的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中国增加了2200万名糖尿病人。有专家称,中国大约2/3的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足够的血糖控制。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同时也是中国慢性病发病率变化的特点。这给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居民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以糖尿病为例,探讨了中国慢性病防治的状况和前景。
我国的情况更严峻一些
记者:1980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随后出现全球不可比的增长速度。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什么时候开始了这种“不可比”的增长速度?
傅华:我们从1993年左右开始关注糖尿病,虽然以前的数据并不很齐全,但是那时候的糖尿病发病率大体上比80年代高不了多少。但从2007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9.7%。这种快速发展跟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方的情况不相同,我们的情况更加严峻一些。因为我们国家人多地广,各个地方的情况差别很大。9.7%的发病率只是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具体情况看,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其实更高。比如,上海35岁以上糖尿病人群的患病率已达15.6%,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记者:我国的糖尿病流行情况如此严峻,为什么?
傅华:影响糖尿病发病一般归结为两个因素:基因和环境。比如说,我们曾经去西太平洋的岛国上做调查,结果发现,在那里生活的印度人,其糖尿病发病率就比当地居民要高,这就是基因的问题。但是就我国来说,以前发病率低,现在发病率高,人种并没有变,所以更多的是环境因素。在中国,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是2型糖尿病,也说明了这一点。因为1型糖尿病一般与基因相关,2型糖尿病则是环境因素占主导诱因。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和我国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人吃得好,动得少。虽然没有具体的研究,但是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哪个地方要是餐饮业发展得很好,那么十年以后这个地方的糖尿病肯定是很严重的。
记者:是不是所有的慢性病都与糖尿病一样,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相关?
傅华:一般来讲都是这样。除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UPD)的发病率在穷困的农村更高以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都是在发达地区发病率更高。总体来讲,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在快速上升。
健康自我管理
记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正“不可比”地快速增长,糖尿病是否可以被治愈或者被控制?
傅华: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能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患病率一直攀升的原因。但是香港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从9%下降到了7%,芬兰北卡莱利亚曾经作为糖尿病高发病地区,现在也成为了慢性病控制的典范。所以如果管理适当,慢性病的患病率是可以控制的。但是现在我国相关部门仍主要关注治疗疾病本身,没能做好防控。
记者:今年在荷兰,ESC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的《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简称“新指南”)正式发布,新指南对于糖尿病的防控有什么新的指导意义吗?
傅华:总体上,现在的新指南更加强调健康的自我管理。如果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用100分钟来处理与疾病相关问题的话,得到医生帮助的时间最多只需要10分钟就够了。其他的服药、验血糖、胰岛素的注射,行为改变如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情绪的管理等,患者自己就可以完成。但前提是患者需要培训,要教给他们如何正确测血糖,如何控制饮食,如何安排运动,这些都是医生无法随时提供帮助的。民众的健康意识需要被唤起。
记者:在慢性病的自我管理上,社区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能够发挥作用?
傅华:我们的政府现在已经有相关的项目正在进行。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护理,社区医生以及社区医院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部分的疾病管理工作都应该在社区完成。只有当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才需要去找专科医生帮助。而在社区,“病友”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彼此对于病情的管理。通过“组群看病”的方式,可以在节省医生资源的情况下,更多地解决一个小组里关于同一种疾病的困惑,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至少在未来十年,发病率不会快速下降
记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看病的经济成本很高吗?
傅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医疗费用是很高的,比起高血压等慢性病,糖尿病患者要花更多的钱,因为它本身的治疗手段就更贵一些。现在糖尿病的药物是能够入医保的,所以也给国家的医保增添了压力。
记者:你认为我国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是否能够马上降下来?
傅华:恐怕在未来至少十年,这还将是一个上升的趋势。因为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制订有效的政策,并且多管齐下管理慢性病,也只能从现在做起,而现在还有很多没有发病但是发病可能性极高的潜在人群,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年,发病率不会快速下降。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