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人民日报谈专家被拍砖:对专业多一份包容

 时间:2015-05-11 00:57:23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专家为何被“拍砖”(议言广场)

  日前,在茅台集团媒体见面会上,北大教授李可基称,塑化剂标准不科学,同时表示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李可基虽然道歉,却仍然坚持他自己的观点。像这样专家被“拍砖”的现象,过去屡有发生。专家应该如何在公共空间发声?当专家意见与常识相悖,人们该如何对待?

  学术表达应对接公众感受
  北京 沈叶


  李可基也许想不到自己的一番言论会激起舆论千层浪,但有一点却不得不引起反思:专家应该如何在公共空间发声?

  在科学研究范畴内,专家可以独树一帜、天马行空地表达观点,只要有相关数据做支撑,倒也无可厚非;但在公共空间发表观点,必须考虑公共利益,毕竟“学术表达”与“公共表达”场域不同,专家在发表公共言论时,有责任评估言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

  科学研究都有前提假设和适用范围,专家将自己的观点给内行讲,尚且需要讲清楚前提假设和适用范围,给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公众讲,更应谨慎、翔实而系统。随便把结论简单一放,没有论证过程,缺少通俗解释,兼之食品安全领域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自然引发公众质疑、舆论反弹。

  尽管当前科学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但科学与公众之间仍有隔阂,很多“学术表达”仍然局限在论文中、圈子内,并不为公众所了解。越是这样,专家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时,越应该从社会关怀出发,对接公众感受、顾及社会影响。


  对“专业”多一份包容
  北京 李斌


  动辄从立场判断是非不仅有诛心之嫌,而且可能掩盖了客观事实。李可基是否为茅台酒背书,暂且存而不论,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专业知识是大众不熟悉、不理解的。

  事实上,科学与常识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往往背逆常识前进。科学史上,布鲁诺不惜葬身火海来对抗世所公认的“地心说”。院士钟南山“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义无反顾坚守自己的非典防治观点,最终得到实践证明。如果只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拍砖”,简单否定,谁能保证,像布鲁诺、钟南山这样的“科学怪人”不会被误伤呢?另一方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公众要想鉴别信息真伪,就应听取异质声音、不同观点,对违背常识的专业意见,媒体和公众也应多一份包容。

  食品安全领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健康,李可基抛出挑战食品安全常识的观点,自然会刺激公众神经,引来“砖头”无数。对李可基们而言,既然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应该拿出更多科研成果来作证,才能为公众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异质声音。也欢迎更多的专家加入讨论,给公众更客观、更全面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