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快速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传播 > - 内容详情

科普传播

大牌全部沦陷,丙烯酰胺怎么这么厉害?

作者:钟凯
 时间:2019-07-10 13:25:10    

大牌全部沦陷,丙烯酰胺怎么这么厉害?

原创 钟凯
    丙烯酰胺是媒体很喜欢的话题,食品中经常会检测到这个“致癌物”。
    最近不仅无印良品,还有丹麦曲奇、趣多多、桂格麦片等纷纷中枪。
    每次新闻报道出来,消费者都会吐槽食品企业没良心,还是回家吃安全。
    但实际上,你对它有很大的误解,甚至可以说,被媒体忽悠瘸了。
 
    1、丙烯酰胺是美味的代价
    美拉德反应是糖/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蛋白质在高温下发生的反应,它在食物加工中极其普遍。
    美拉德反应会伴随产生微量丙烯酰胺,所以它在高温处理的食物里普遍存在。
    但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有许多种,相当一部分是风味物质。
    同时,美拉德反应还会让食物颜色褐变,比如烤肉、红烧肉的颜色。
    可以说,没有美拉德反应,食物的色香味都会逊色很多。
    所以我还能说什么,你不敢吃,让我来。
 
    2、丙烯酰胺是潜在致癌物,尚无限量标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明确,对人类致癌性不明确。
    目前国际上并未将丙烯酰胺视为一个重要的健康威胁,多个官方机构的风险评估都认为它不足为虑,因此国际标准及各国标准中均没有丙烯酰胺限量。
    但国际食品法典、美国、欧盟等均为工业界提供了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指南,欧盟提出了一个参考值(indicative value)用于督促和指导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
    数年前,曾有一次媒体报道某品牌咖啡丙烯酰胺超标,即是将“indicative value”错误理解为限量值。
 
    3、不同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差异大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有很多影响因素,主要是食材、加热温度、时间。
    高碳水、低蛋白食材更容易产生丙烯酰胺,比如油炸、焙烤的谷薯类食物,炸薯条、炸薯片是最典型的食物。

 
    通常加热温度越高,产生丙烯酰胺越多,140-180度丙烯酰胺生成速度最快。
    加热时间越长,丙烯酰胺越多,这可能与食物脱水,温度升高有关。
    另外,食物的颜色可以直观判断丙烯酰胺含量,煎炸/烘焙/烧烤颜色越深,通常丙烯酰胺越多。

 
    4、丙烯酰胺的食物来源多样
    你吃到的丙烯酰胺主要来自哪些食物,一个是看丙烯酰胺含量高低,一个是看食用量的多少。
    不同饮食模式的影响很大,比如欧美消费者主要来自薯条、薯片和烘焙食品。
    而根据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研究数据,中国人摄入的丙烯酰胺大约有一半来自家里的炒菜。
    这是因为中式烹饪特别喜欢爆炒和煎炸,这都会产生大量丙烯酰胺。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只不过今天你才知道罢了。

 
    5、自己做不比外面卖的好
    媒体报道或者一些所谓的“第三方测评”经常会盯着丙烯酰胺不放,因为它潜在致癌,又普遍存在,特别适合做负面新闻,然后找企业要“广告投放”。(说白了就是封口费/保护费)
    经常中枪的食品是油炸、焙烤类,包括薯条、薯片、咖啡、饼干、曲奇、蛋糕、面包、方便面等。
    但实际上,同样的食物,食品企业的工艺控制远胜家庭自制。
    这里分享几个数据(不具代表性):
    家庭自制炸薯条,1100微克/公斤(央视);
    街边炸油条,495微克/公斤(央视);
    爆炒西葫芦,360微克/公斤(香港食环署);
    麦当劳/肯德基薯条,240-280微克/公斤(某媒体测评);
    方便面饼,30微克/公斤(央视)。
 
    6、你应该如何看待相关报道
    讲三点。
    首先,该吃吃、该喝喝,媒体报道有很多是无病呻吟。
    其次,家庭烹饪多蒸煮炖、少煎炸烤,蔬菜在炒之前焯水,这不仅是针对丙烯酰胺,而是通用建议。
    三是,丙烯酰胺含量高的食物,常常也是高油、高盐的,需要控制。
    我说完了,可以鼓掌了。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