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脖子都看不到,中国哪里缺碘了?
作者:钟 凯
时间:2020-05-12 15:09:00
碘缺乏可以导致大脖子病,但你见过吗?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压根没见过。
近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缺碘,至少不是那么普遍和严重。古人不知道碘元素,更没有碘盐,如果真的缺碘,岂不是大脖子病横行?你别说,还真是这样。
中写道,“三峡女子,十人九瘿”,发病率如此高, 以至于他去夔州(重庆)赴任的时候怕得要死。
河南是古代文人墨客逗留之地,很多有关大脖子病的记载与这里有关。比如北宋王安石在《汝瘿和王仲仪》中写道,“汝水出山险, 汝民多病瘿”。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描写洛阳管下寺,“寺僧童仆,无一不病瘿”。元代王沂的《伊滨集》里记载,“相逢十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
古代大脖子病不仅常见,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还非常高,比如长江流域的三峡一带,历史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比如唐代王维在《林园即事寄舍弟》写道,“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可见荆州的大脖子病有多普遍。宋代陆游在诗中写道,“(夔州)行人十有八九瘿,见惯何曾羞顾影”。南宋范成大在《昭君台》
中写道,“三峡女子,十人九瘿”,发病率如此高, 以至于他去夔州(重庆)赴任的时候怕得要死。
河南是古代文人墨客逗留之地,很多有关大脖子病的记载与这里有关。比如北宋王安石在《汝瘿和王仲仪》中写道,“汝水出山险, 汝民多病瘿”。南宋洪迈在《夷坚志》中描写洛阳管下寺,“寺僧童仆,无一不病瘿”。元代王沂的《伊滨集》里记载,“相逢十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
山西、河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文字记载。比如元代张翥《蜕集》描写了他经过漳河边的武安县时,见到“山市人多瘿,沙沟地不毛”。明代的徐贲在《沁水县》里写,“风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瘿”。明代陈绛《辩物小志》中称: “太(泰)山境数百里居人十瘿九焉”。明代刘元卿的《南歧之见》记载,当地人人都得大脖子病, 甚至觉得正常人的细脖子是异类。清代《叶迪纪程》注明:“南疆缠妇,颈旁常有赘,小如橘,大如柚”。
古代对大脖子病的描述并不准确,直到近现代才出现相对可靠的调查统计数据。比如民国时期的 1940-1942 年,云南省实验处防疫队根据 19 万
多人的调查数据估计当时的甲状腺肿发病率为 15% 左右。1944 年的《新疆日报》报道,阿克苏、莎车、喀什、和阗的 80 余万人口 1/3 有甲状腺肿。1946 年的《办理疫政情形调查报告》记载:陕南等地碘缺乏病相当严重,大脖子病和呆小症随处可见,民间流传“一代粗,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地方病防治更加重视, 各地也陆续开展了很多调查研究。比如 1958 年鄂北地区调查上万人, 甲状腺肿平均患病 率 为 22.5%。1976 年贵州省都
匀县调查 4000 多人,甲状腺肿占 53.6%。20 世纪 70 年代调查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受威胁人口约 7.2 亿,大脖子病 3500 万人,呆小症25 万人。
1979 年,全国主要病区开始推广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控策略,但疾病流行状况并未获得根本性改观。1981 年安徽霍山县调查 5000 多人,甲状腺肿患病率 22.7%,其中 7-14 岁青少年有一半患病。90 年代初期,徐州地区调查 8 万多人,甲状腺肿大的比例为 5.6-54.4%。类似数据数不胜数。这些证据都说明,从古至今中国一直缺碘, 大脖子病更是遍地开花,这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全面消除碘缺乏病也就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 转折点是中国采纳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食盐全面加碘策略(USI)。年轻人不了解历史情有可原, 但很多老人家也将碘盐视为洪水猛兽,真的有些匪夷所思了。
冷知识
古人为了遮丑,有专门为大脖子病设计的服装。王安石的描述是“女暂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苏轼在《别黄州》中写道“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清代的《施南府志》有诗云“自我来彝陵,妇女瘿垂颈。山有不流泉,衣裁常阔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