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大头娃娃”并不存在?你怎么看?
作者:钟 凯
时间:2020-05-20 15:31:00
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的调查结果已经出来。官方结论是:5 名儿童不同程度存在营养不良、体重偏轻、身高偏矮、维生素 D3 摄入不足等情况,但头围均在正常值范围。(也就是说不存在“大头娃娃”)
这个结果你满意吗?你相信吗?其实我最早也是这么判断的,只不过那时候不敢公开说,说了肯定挨骂,对吧。但现在我可以讲讲这个新闻事件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刚听说这事儿,我特别“震惊”,但打开新闻视频立刻就冷静了下来,因为患儿照片和阜阳大头娃娃有很大的差别。虚假宣传和欺诈是肯定的, 但“大头娃娃”有带节奏的嫌疑。
现在你想想,你身边正常的婴幼儿有没有额头长这样的?肯定有,所以“大头娃娃”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以往很多新闻都是这样,比如成都七中那次,看客们先入为主很容易跑偏,被情绪支配。
佝偻病?很少见吗?
新闻中对“大头娃娃”的描述主要是发育不良方面的,健康危害最大的是“佝偻病”(注意诊断上的两个问号)。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其实是高估了中国婴幼儿的营养水平。
2005-2012 年的文献分析表明,3 岁以下孩子的佝偻病比例是 20%。现在又过了些年,按理说营养状况会有进一步改观,但出现佝偻病绝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顺便说一句,中国儿童青少年维生素缺乏的比例大多在 20-40 之间,ABCDE 都缺,家长们的育儿知识堪忧啊。
营养好像没那么差?
一开始我也以为这个固体饮料就是淀粉、糖之类的坑爹货(阜阳那次就是如此),但新闻中一闪而过的营养成分表吸引了我,看上去还挺复杂的呢?于是我又搜了一下,并和真正用于过敏儿童的一款产品做了对比。
你可以看到,两者确实不太一样,但也没有那么大差别,甚至不少微量营养素的含量比正规产品还多。尤其是 VD 的含量比正规产品多,而佝偻病主要是VD 缺乏引起,医生诊断也是 VD 摄入不足。
当然,我仅比较了两者都有的成分,正规产品成分更复杂、营养更全面。固体饮料不可能代替特医产品,但要把孩子的问题全归结到产品没营养,至少理由不充分吧。
多大孩子了?
新闻中出现了 3、4 岁的孩子发育不良,还有个孩子说话说不清楚。我当时就觉得不可思议。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中的受害者多数都很小,死亡病例大多不足半岁,为啥?
孩子从半岁就开始加辅食,且越往后奶的比重越低。因此,3、4 岁孩子发育不良和曾经使用固体饮料的因果关系是很难建立的。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家长的辅食喂养以及后期给孩子的正常饮食也存在问题。
由于产品使用了奶油(不可思议),因此有可能触发乳蛋白过敏。家长如果要追究企业责任,不妨从这方面入手,而不是以营养不良作为突破口。
产品合格的?
湖南官方的调查结论是产品有检验报告,是合格的。所谓合格指的是符合GB 7718(标签通则)、GB 28050(营养标签)和GB/T 29602(固体饮料) 的要求。
国家标准(GB7718)规定:
3.4 应真实、准确,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 也不得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消费者。3.5 不应直接或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消费者将购买的食品或食品的某一性质与另一产品混淆。
我来给你分析一下:
1.商标 logo 的英文 Sunnyup,有阳光、成长之意;MED 字样是“医学”的缩写;红十字做了反色变体。
2.产品名的“氨”暗指氨基酸配方,“敏” 暗指适用过敏人群。
3.深度水解、DHA:ARA、GOS:FOS、配方粉、formula 等专业术语几乎仅出现于婴配或特医婴配。
4.罐体设计、字体和配图的卡通风格,完全就是在模仿婴配。
总之,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消费者,直观感觉就是它非常像一个婴配或特医产品。这难道不算明显误导?怎么就合规呢?请问还有多少处心积虑就是要骗人的产品,拿着官方检验机构的检测报告横行天下?
孩子过敏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一两句话讲不清,而且我也不是过敏方面的专家,但有一些基本的观点想和大家分享,供参考。
1.过敏是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和错误反应, 不要盲目相信“提高免疫力”。随着孩子长大,过敏很可能逐步得到控制和缓解,比如牛奶过敏多发生于2 岁以前,50-90% 的孩子会在6 岁前转为正常, 家长不要过于焦虑。
2.过敏的正确应对方式是针对性的控制和动态管理,不是绝对的避免。并不是孩子有湿疹等症状就要一直喝氨基酸配方,可根据过敏源检测结果及症状轻重、控制目标,按临床医师或临床营养师建议选择合适产品。
3.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可以大幅减少过敏几率,在切换奶粉和辅食的时候需要注意观察,有过敏反应的需要及时干预,因为早干预的效果更好。有过敏史的家长应更加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
4.过敏高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过敏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因此过敏基因被留了下来。现在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人们对过敏的认识在进步,比如过去很多过敏的孩子被认为是“湿气重”或“热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