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酸奶里的糖醇会促进血栓形成?有糖酸奶会升血糖升尿酸吗?
时间:2024-09-12 09:54:28
原创:范志红
在买酸奶的时候,你有没有过这种纠结 ?
买有糖酸奶,里面的糖不利于健康 ;买不甜的原味酸奶,太酸了又实在吃不下去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无糖但有甜味的酸奶。
但是,为什么酸奶没有糖,却能有甜味呢 ?
那应当是加了代糖吧,大部分人会这样回答。
但是,酸奶里到底加了多少糖 ? 用来替代糖的那些甜味剂有什么不一样 ? 是甜味剂害处大,还是真糖本身的害处大 ?
这里就帮您梳理一下相关的知识点,看完之后,您自然能选得明明白白。
知识点 1
酸奶为什么要加糖 ? 是为了调节糖酸比。
酸奶制作的原理,是用乳酸菌来发酵牛奶。乳酸菌把牛奶自带的乳糖一部分分解成乳酸,它就产生了酸味。
乳酸的酸味非常「尖利」,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按食品调味原理,酸味食物只要加糖量合适,都会变得非常好吃。这个「糖酸比」非常关键。
按业内几十年来的经验,100 克酸奶中大约有 7% 左右的白糖,就可以「中和」乳酸的酸味,让酸奶既不过酸,也不过甜。
但有些消费者更喜欢甜味浓一些,那就需要再多加一点糖。另一方面,如果酸奶做好之后没有一直放在冷藏条件下,乳酸菌就会继续产酸,结果酸味过浓,就需要更多的糖来平衡。厂家预想到超市可能不会全程冷藏,所以预先多加点糖,免得消费者买到之后对口味不满意。
知识点 2
怎么知道酸奶里加了多少糖 ? 看碳水化合物含量真能判断糖含量。
牛奶中天然带有 4.5% 左右的乳糖,一般不会超过 5%。乳糖甜度只有白糖的五分之一,升血糖速度很慢,而且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所以如果没有乳糖不耐受问题的话,酸奶中含有乳糖是个优点。
所以,一款酸奶标注 5% 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意味着它添加真糖的量低于 0.5%。此时可以合法地称为无添加糖产品。
如果某个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上标注,100 克酸奶中含有 12g 碳水化合物。这就意味着大约相当于添加 7%-7.5% 的蔗糖 ( 白糖 )。因为 12-5=7。
可能水平比较高的读者会问 :牛奶中自带的乳糖,在发酵成酸奶的过程中,不是会分解掉吗 ? 还能算碳水化合物吗 ?
没错,制作酸奶会减少 1/3 左右的乳糖。但是,因为每款产品的菌种和发酵时间不同,发酵产酸的程度有所差异,运输储藏期间还有继续产酸的情况,具体有多少乳糖转化成乳酸是难以准确界定的。从热量角度来说,乳酸可以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含有热量。乳糖变成乳酸造成的酸奶热量差异总体是比较小的。
所以,为避免麻烦,营养成分表标注时并不考虑分解成乳酸,而是直接按原来的乳糖含量 + 添加糖含量来标注。
知识点 3
为什么有些酸奶看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低但甜味一点都不淡 ? 因为加了不是真糖的甜味剂。
我们去超市买酸奶,仔细看营养成分表,就会发现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很大。100g 产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 4.5-13.5g 之间。无糖品种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 4.5-5.0g 之间,但是它们大部分都是甜的,而且甜度还不低。也有些产品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 9g/100g,但是居然比 12g/100g 的产品还要甜 ?
只要仔细看配料表就能破案了 :甜味无糖酸奶中添加的不是蔗糖,而是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以及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代糖」; 那些加糖偏少但很甜的酸奶,也常常添加少量甜味剂来加强甜味。——你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甜。
糖醇的甜度和白糖差异不太大,但代糖的甜度远高于蔗糖,也被称为高效甜味剂。
有些朋友问 :为什么有的产品添加了多种甜味剂,难道一种还不够吗 ?
因为和只用一种甜味剂相比,混合使用甜味剂,会带来更「正常」的甜味。
从口味来说,糖醇、代糖都和白糖略有差别。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木糖醇的甜味「冷硬」一些,而白糖的甜味「温柔」一些。很多网友表示,阿斯巴甜等代糖会让口腔中长时间存留甜味。几十年前最常用的糖精,稍微用多一点就可能带来苦味。
个人感受是 :加真糖的酸奶,喝了之后有更好的满足感和饱腹感。
知识点 4
为什么我家的自制酸奶没加糖,做出来不太酸,还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 因为酸奶发酵粉里面加了甜味剂。
自制酸奶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自己调节加糖量。
开始发酵的时候只需要加牛奶 ( 或奶粉兑水 ) 和菌粉,做好之后,根据酸味的程度,自己决定加多少糖或蜂蜜,也可以直接加香蕉丁、芒果块、葡萄干等甜味食物来替代糖。
不过,有些网友发现,自己做的酸奶怎么还有点微微的甜 ? 这是因为菌粉中添加了代糖。代糖的甜度非常高,根据品种不同,甜度可达白糖的几十倍到上千倍。所以,只需要加很少量一点点的代糖,就足以让做出来的酸奶带上微微的甜味。
乳酸菌没法分解代糖。所以发酵之后甜味效果是不会减弱的。
有些酸奶发酵剂中添加了增稠剂,做出来更浓厚。有的还添加了香精,做出来味道会更香。有一点甜味,再加上用产酸能力比较弱的菌种,就会让你觉得不加糖的酸奶吃起来也不太酸。
具体菌粉里加了什么,自己仔细看看配料表就知道啦。你看不太懂的那些词,通常就是食品添加剂。
知识点 5
加糖的酸奶是高 GI 食品吗 ? 会升高血尿酸水平吗 ? 不会。
前面说到,传统酸奶配方中要加 7% 的白糖 ( 蔗糖 ),这让很多人担心 :糖尿病人能吃吗 ? 血糖指数 (GI) 值会升高吗 ? 会像甜饮料那样升高血尿酸吗 ?
答案是 :即便是加糖的酸奶,仍然属于低 GI 食物。
蔗糖是葡萄糖和果糖结合而成的糖。也就是说,1 分子蔗糖里有一半的葡萄糖,一半的果糖。葡萄糖是人体代谢所需的唯一的糖。它主要的缺点就是吸收太快,升血糖太快。只要不造成血糖的剧烈波动,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副作用。
100g 酸奶里如果加入 7.5g 的蔗糖,只相当于吃进去 3.75g 葡萄糖。因为酸奶本身含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蛋白质,又含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乳酸,所以几克葡萄糖不会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无需太担心。按《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血糖指数表,含糖酸奶的 GI 值只有 48,远低于米饭 (83)、馒头 (88)、煮红薯 (77) 等食物。
大量吃果糖 ( 或喝含果糖的清凉饮料 ) 会导致血脂和血尿酸水平上升,但酸奶中蔗糖在体内分解的果糖同样很少。从 100g 酸奶中吃进去 3.75g 果糖,并不会带来血尿酸水平的上升,因为牛奶中的钾、钙、乳清酸等成分都会促进尿酸水平下降,而少量几克果糖对肝脏代谢也是有益无害的。
知识点 6
甜味剂和糖,哪个更健康 ?
虽然各种糖醇和阿斯巴甜都不是毒药,但它们也不是可以放心多吃的东西。
多年来,各种糖替代品一直有很多负面研究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大量糖醇可能增加血栓风险的研究证据正在积累。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按现有研究证据,吃用各种代糖替代真糖的食物,并不能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不过,目前有关短期吃糖醇对心血管功能是否有害的问题,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项纳入 42 名受试者的试验让肥胖者每天 3 次喝含 12g 赤藓糖醇或 8g 木糖醇的饮料 ( 每天总摄入量分别是 36g 和24g),5 周时间后,并未发现血管僵硬度、肝功能、胰岛素敏感性、腹部脂肪等指标出现显著变化。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描述了各组的肠道反应。研究者发现,赤藓糖醇似乎对减轻食管反流有一些效果,而木糖醇则会增加大便不成形的频次。无论是赤藓糖醇还是木糖醇,在第二周之后,都会增加便急的情况,也就是一旦产生便意,就必须马上去卫生间排便而不能忍耐。但总体而言,受试者感觉还能够忍受,可能是因为把糖醇饮料分成 3 次摄入,不像一次性全部摄入那样会对肠道造成强烈的刺激。
糖醇属于多元醇类,在人体小肠中吸收率低。大量摄入糖醇会促进大肠过度运动,可引起胀气、腹泻、腹痛等不适感,特别不适合肠易激患者、消化吸收不良者、便便偏软甚至容易腹泻的人。
有研究者对 1981 名炎性肠病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 患者进行长达 10 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喝代糖饮料和含糖饮料都会大幅度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总之,大量喝加白糖、加糖浆、加果糖的甜饮料肯定是不好的,但大量喝加糖醇、加代糖的甜饮料很可能也会带来健康损害。甜食也是一样。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把每天吃糖的量最好限制在 25g 以下,最多不超过 50g。这意味着我们是可以吃一杯加糖酸奶的,200g 加糖酸奶里面通常只有 14-16g 添加糖,并没有超过 25g 的建议量。所以,对酸奶里的糖不必那么纠结。
知识点 7
糖醇、糖浆和果糖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 它们大部分都和玉米有关。
也有人问 :说糖醇不健康,是不是生产糖和糖浆的企业勾结学界,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回来吃真糖的一种诡计呢 ?
这种可能性不太大。因为目前的研究证据很清楚,多吃添加糖肯定是不健康的,没有哪项研究为此翻案。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不能因为糖醇、代糖不是糖,就放心吃那些号称「无糖」的低营养价值饮料和食物。
这里顺便科普一下 :蔗糖 ( 包括白糖、冰糖、黄糖、红糖等 ) 主要是用甘蔗生产的。
用来替代蔗糖 ( 白糖 ) 的甜味物质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糖醇和糖浆。
很多糖醇类产品,和糖浆类一样,都是淀粉糖工业的产物。它们最初的原料是玉米。
玉米粒可以提取淀粉,淀粉可以通过酶水解成为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这些糖浆的甜度和稠度都可以按需要进行调整,用在各种食品中非常方便,还比白糖便宜。
葡萄糖浆又可以通过葡萄糖 - 果糖异构酶转化为果葡糖浆,它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和甜食当中。其中的果糖经过精制可以做成结晶果糖,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奶茶、甜点和糊粉状食物当中。
经过氢化处理,糖浆又可以转变成糖醇。去掉玉米粒的玉米轴本身富含阿拉伯木聚糖,又可以通过酸水解和氢化,变成具有清凉甜味的木糖醇。
也就是说,木糖醇、果葡糖浆和结晶果糖,本来就是货出同门。它们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无论消费者喜欢哪一款,都可以为淀粉糖工业带来效益。在人们恐惧白糖 ( 蔗糖 ) 的气氛当中,木糖醇、果葡糖浆和结晶果糖却卖得更好了。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要解答 :
有人问 :看来糖吃太多不好,糖醇太多不好,代糖太多也不好 ...... 那我每一样都少吃一点儿,可以不可以 ?
比如说,有些减糖的产品,放的糖少了,怕不够甜,于是再加入一些甜味剂来补充甜味。当然,因为有了一部分真糖,这时候的甜味剂用量就没那么多了。这样,碳水化合物含量偏低,喝起来甜味又比较浓,但甜味剂总量也不至于太多。
你别说,如果你只吃少量酸奶的话,这还真的可能是个相对比较安全的思路。但是,这也绝不是可以放心吃甜食甜饮料的策略。因为蔗糖 + 甜味剂的总量太大,仍然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我多年以来一直说:想要吃得健康,重要的是戒除对糖的嗜好,控制添加糖的总量。想用其他甜味物质来替代糖,纵容自己继续迷恋甜食甜饮料,并不是获得健康的有效方法。
也有人问,为什么很多新食品配料没有经过详尽研究就上市 ? 为什么总是要到消费者健康受损之后才发现危害 ?
人们总是容易对各种无糖、代糖新概念所蛊惑,因为人们都希望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口味」和健康之间的纠结。商业宣传 + 口感诱惑,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发现明显毒性比较快,但发现积累性的健康危害需要很多年。
不过,我们也不能太苛求。
公平地说,现在认为「传统」的东西,多吃也一样可能有害。关键在于限制数量。
就像白糖,宋朝开始用在食品里,吃了 800 年才认识到多吃有害…因为以前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机会「多吃」,自然谈不上「有害」。
就像食盐,吃了千万年,到几十年前才发现多吃盐会带来高血压、中风、胃癌的风险,然后近年来才知道多吃盐还会促进骨质疏松、肾结石、肥胖、抗病菌能力下降等更多危害。因为以前人们平均寿命还不到 60 岁,而且体力劳动出汗多,没有机会发现多吃盐的危害。
所以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欲望的过度满足不需要付出代价。糖醇在大自然当中是一种微量成分,人类的代谢机制可能并不适合大量食用它们。
甜味是珍贵的享受,甜食的快乐是不应当被滥用的。
只要理解这一点,就不需要一次一次地追问 :这个甜味剂可以吗 ? 那个甜味剂可以吗 ? 简单说 :即便某种甜味剂现在还没有爆出负面消息,并不等于你可以长年累月放心大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