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快速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传播 > - 内容详情

科普传播

年终盘点:5类最容易骗人的「伪健康」食品

 时间:2025-01-08 10:48:49    
原创:范志红
 
  在超市货架上或者网站上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的时候,你知道该选哪个好吗?
 
  现在无糖、低脂、高纤维、高蛋白……这些标签似乎成了「健康食品」的代名词,也往往对应了更高的价格。然而,许多自诩为“健康”的食品,其实是暗藏玄机的“伪健康食品”,并不如宣传中那样健康,甚至可能对身体有害。
 
  2024 年马上就要过去,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这些最容易骗人的“伪健康食品”,揭开它们的真面目。
 
  「无糖」——高热量、糖分也不低
 
  「无糖」是近年来食品市场的一大热点,很多人认为无糖就意味着低热量或不影响血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无糖食品并不意味着「低热量」。有的无糖食品脂肪含量并不低,而脂肪会比碳水化合物提供更高的热量。
 
  其次,无糖食品也不等于不影响血糖。有的食品比如饼干、面包、杂粮糊等,虽然没有添加糖,但是本身就富含大量快消化淀粉,升糖的速度依然不低。
 
  最后,无糖食品也并不意味着健康。很多无糖食品使用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或天然甜味剂(如赤藓糖醇、麦芽糖醇)代替糖分。这些甜味剂虽然热量较低或接近于零,但它们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天然甜味剂的安全性高于人工甜味剂,但是就需要我们合理判断甜味剂的数量和种类。
 
  低脂食品——隐藏的糖分炸弹
 
  低脂或脱脂产品似乎是减重人群和心血管健康的福音,但事实是,去除脂肪后,食品的口感和风味会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种损失,许多厂家会添加大量糖或增稠剂,使其口感更加浓郁。
 
  例如,一盒标注「低脂」的酸奶可能含有比普通酸奶更多的糖分。长期食用这类产品,不但不能减少脂肪摄入,反而会增加体内糖分负担,引发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因此,在选择低脂食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配料表,关注隐藏的糖分含量。
 
  健康能量棒——糖和卡路里的隐形炸弹
 
  许多能量棒或营养棒以「健康零食」自居,主打高纤维、高能量。然而,很多能量棒为了增加口感和保存期,添加了大量糖浆、巧克力或坚果酱,糖分和热量非常高。部分产品甚至与普通巧克力棒的糖含量相差无几。要避开「健康能量棒」的坑,还是需要认真研究配料表和食物成分表。
 
  粗粮——但是巨升糖
 
  有的「假粗粮」是为了克服「粗」的口感,在制作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白米白面,甚至糯米粉,或者加入了糖和大量的植物油,达到「粗粮细作」。
 
  这个粗粮细作在困难时期是个好办法,可是到了需要「控糖」的时候,就成了个「伪健康」的坑了。比如许多即食燕麦片就为了提升口感,加入了糖、奶精或调味剂等。
 
  有的「粗杂粮」虽然是真材实料的杂粮、全谷物,但是不妥当的烹调方式,也会让这个食物的升血糖能力大大增加。比如把粗粮煮太软烂、或者把粗粮打成粉、磨成糊的吃法。
 
  高钙?高蛋白 ? 高纤维?零胆固醇?——并不就意味着健康。
 
  牛奶羊奶各种奶里都富含钙。在这种高钙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钙含量,是没多大意思的事情。实际上,高钙奶的钙含量比普通奶也就高个15%~20% 的样子。
 
  只要是不加动物性食物,就很容易做到「零胆固醇」,因为胆固醇只在动物中存在。所以哪怕是个植物油炸薯片、炸麻花这种不健康的食品,依然能宣称「零胆固醇」。
 
  在谷物食品中,「高纤维」 的宣称也并非完全可靠。一些产品可能只是添加了少量的膳食纤维提取物,却在包装上大肆宣扬其高纤维的特性。
 
  但真正健康的高纤维食品应该是天然全谷物,它们富含完整的营养成分,而不是过度加工后再添加膳食纤维的 「伪高纤维」 产品。
 
  这些加工后的谷物可能在精制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只剩下了徒有其表的 「高纤维」 名号。
 
  那如何避免「伪健康食品」呢?
 
  学会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学习营养知识和食品知识,学会那些基础概念和难懂的名词。
 
  选择天然、原始状态的食物。
 
  不要盲目相信包装上的宣传。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