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调查数据开展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分析研究
时间:2014-12-26 03:01: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文章称,国内针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污染问题(如重金属污染问题)研究,全过程追溯与发展模式研究,果蔬加工过程危害因子研究;(2)食品分布与消费研究,如消费者关注热点、信心水平与消费模式等方面;(3)政府层面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与政策研究;(4)奥运会等大型赛事期间食品安全保障经验总结。总体而言,以上研究重在强调生产全链条的危害因子控制与监管经验分析,但数据资料涵盖时间较短,有效信息不足。为此,中国科学院的 Liu 等以“掷出窗外”食品安全网站 2001 年至今的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北京食品安全事件性质分析研究。“掷出窗外”网站(http://www.zccw.info/)由吴恒等 34 名大学生志愿者于 2012 年建立,旨在搜集有可靠信息来源的食品安全事件,截至 2012 年底该网站共搜集 17268 份报告,采集 3000 余例有效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20余家权威媒体与学术界的关注。由于 2004 年之前的可靠食品安全信息较为有限,研究人员采纳 2004 年 -2013 年的调查数据,并运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nalysis)避开“主流研究”中所关注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而侧重于分析“行为因素”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95 例北京食品安全事件中,150 例由政府公开报道,145 例由新媒体报道,由政府独家公布的食品安全事件比例高达 52.5%。在所有食品安全事件中,涉及食品或食用农产品的最多的四类依次为水果和 蔬菜、畜禽产品、谷物和谷物类产品、糖果糕点,分别占总数量的 19.3%, 18.0%, 14.9%,13.6%。从生产环节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最多的环节是生产和加工环节,占总数的73.4%。研究者对食品安全事件起因进行直接分析,得出结论见表 -3,但通内容分析法对食品安全事件更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的结论称,人为因素为主因的食品安全事件占总数的 99%。文章称,在总的食品安全研究方面理所应当关注各环节的风险因子,但是在对北京乃至中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方面,应重点关注其中的人为因素。造假者、掺假者、违法违规添加者的创造力之丰富是令检验检测人员防不胜防的。
参考文献 :
Yang Liu , Feiyan Liu, Jianfang Zhang , Jianbo Gao.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food safety issues in Beijing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of an Internet database of foodsafety incidents in China. Food Control, 51 (2015) 20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