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转基因食品,如何全面地认识它?

 时间:2015-09-25 16:14:21  来源:《从农田到餐桌》  作者:罗云波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吃东西,一口下去,满嘴基因!
  转基因食品的问题大家比较关注,现在很难笼统地讲它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社会上出现种种的担心,是一件好事情,对一个新事物发生质疑是很正常的。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转基因技术,肯定会有一些顾虑,这就需要做一些宣传,进行一些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转基因产品如果要商业化就不单单是科学问题(如转基因稻米是否产业化),还牵扯到贸易、政治,也牵扯到一些所谓的伦理、传统观念等方面。
 
  另外,还存在一些媒体的过分炒作的问题,比如说“某某食品是安全的”,这样的一种表达很容易让老百姓起疑心:好好的一个东西,为什么要声明它是安全的呢?难道它不安全吗?转基因的问题和这种情况有些类似,可以说很多疑虑是因过分炒作而来。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包括一些科学家的担心(科学家的担心往往会引发老百姓更加担心)。
 
  在科学界,学科分工非常细,隔行如隔山,如果环境科学或者物理科学的科学家评价生物科学方面的事情,其作出的结论应该是有保留的。
 
  举一个例子,杨振宁是一个大科学家,假设他说转基因的东西不能吃,那么普通老百姓就会相信。但是实际上,我们知道杨振宁先生不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有的对转基因食品作出评价的科学家不是这个领域的,但是他提出了一些疑虑和怀疑,这也是促使大众产生疑虑的一个因素。
 
  大多数消费者可能都不知道基因是什么,容易想当然地以为科学家把一个叫“基因”的东西放到食品里去了。殊不知,食品都来自生物体,一口吃去,满嘴都是基因。
 
  转基因到底是个甚?
  转基因食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基因技术,在生物体中加入了外来的某个或几个基因,或出去原有的某个或几个基因,用这种改造过的生物体做成的食品,就叫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人类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农业问题、疾病问题等,造福人类,也可能用它来做生物武器,来捣乱、做坏事。
 
  但是,无视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使我国未来在营养、健康、医疗领域处于战略被动的局面。研究和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会给消费者带爱更多的利益、方便和安全保障。
 
  转基因技术除了能改善农艺性状和增加农业产量外,还能够改良食品的营养品质,提升食物的质量。除此之外,转基因食品还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比如转基因玉米,和传统玉米相比,虫子“不爱吃”这种转基因玉米,这就减少了因害虫造成的创口,进而降低了有害物质(如致癌物质黄曲霉素等)在玉米种的存在,从而提高了玉米的安全性。再比如说棉花,为了防治棉花种植过程中的棉铃虫,需要使用大量的农药,农药在杀虫的同时又污染了我们的环境。此外,每年都有很多农民因为施用农药不当而生病甚至中毒身亡。如果用了转基因技术改良棉花,让棉铃虫不去吃它,实际上是降低了种棉花的农民因使用农药而中毒的风险,也解决了农药残留和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啥要研究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和应用有三个方面的目的,按其研究开发进展和顺序,人们通常将其划分为三代转基因食品。
 
  第一代转基因食品是改变一些农艺性状。比如增加农作物抗逆性,包括抗虫、抗病、抗旱、抗盐等,这一代转基因食品的直接获益者是田间操作的农民,如抗虫的转基因作物,因农药使用量减少而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健康损害。其实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的农作物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有益的。
 
  第二代转基因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为主要特征。例如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运作的“金色大米”计划,将强化胡萝卜转基因大米用于世界上儿童缺乏维生素A的地区,以解决那里每年因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每年数以万计儿童失明的问题。再比如高油酸转基因大豆,旨在改变人们对饱和油脂摄入过高的膳食,对于人类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有利。
 
  第三代转基因食品以研究增加食品中的供能引子和增加食品的免疫功能为目标。例如胰岛素转基因西红柿研究,吃个西红柿、喝杯牛奶就能得到胰岛素的补充,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再比如转基因疫苗研究,开发口服疫苗,使人类增强免疫的手段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也许将来吃几个西红柿,就有了对乙肝的免疫,同样是造福于人的事情。
 
  对转基因食品,你有这些看法吗?
虽然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新的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转基因技术的看法并不相同。
 
  比如,有的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品,动植物的基因会转移到人体中。还有的人担心虽然现在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的负面例子,但并不意味着将来就不会出现问题,并不意味着它们未来对人类基因没有影响。
 
  这些疑问其实是由于不了解基因作用原理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几乎任何食品都含有基因,不论基因的来源如何,构成基因的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都会被酶分解破坏成小分子,不可能将外来遗传信息带到人的基因组里去。比如说,我们中国汉族饮食里吃猪肉,从古代开始就吃,也就是说祖祖辈辈吃了许多猪的基因,可是我们并没有长出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相信以后子子孙孙也不会长出又大又长的耳朵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并没有差别。
 
  转基因食品为啥需要监管?
  那么,既然转基因食品有那么多好处,又是安全的,为什么还要监管呢?因为转基因本身是一种技术,人们可以用基因手段解决一些农业问题、疾病问题等来造福人类,也可能用这个来做生物武器,来捣乱、做坏事。就像计算机的程序一样,可以编一个好的程序大家用,也可以编一个病毒来干坏事。作为一项高端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政府(包括中国在内)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非常严格的管理,其中安全评价是转基因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比如对转基因水稻等重要转基因作为的安全评价,一般都要从多方面、多个阶段进行,而且标准及其严格,比任何一种食品都要严格。一要考虑受体生物的安全性;二要考虑基因操作的安全性,如基因来源、结构、功能、转基因方法等是否安全;三要评价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四要将转基因产品与常规产品相比较,综合考察其安全性;五要联系转基因生物的用途、规模、应用环境及控制措施等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安全评价重点考察其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包括转基因作物生存竞争能力评价、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价、营养学评价、致敏性评价、毒理学评价等多方面。所以,任何一种转基因产品要想通过商业化许可,一般都会经过近1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一个项目如果发现有任何风险问题都会果断叫停。
 
  尽管我们中国研究转基因产品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也已克隆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和后备基因达数十个,但先后获得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番茄、甜椒、番木瓜、棉花和野天牛花5种。对进口转基因食品原料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也只有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这充分证明,在对待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问题上,中国政府非常慎重,非常严谨,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就目前国际上转基因食品应用的情况来看,应该说监管做得很到位,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已经开始造福人类。1994年美国首先将转基因食品商业化,包括婴儿食品在内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已有数千种,有2亿人食用,近十几年来很少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全球范围里,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超过十亿公顷,到目前为止,没出现确定的环境安全问题和食用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如此,我们在棉花种植区的调查发现,改种抗虫转基因棉花以后,种植农民的农药使用量减少了80%以上。过去每一季棉花种植,农民需要施用农药13次,现在只需要一两次,种植农民的农药中毒率也已从过去的22%下降到5%。抗虫转基因棉花能抗棉铃虫,既减少了农药使用,还让农民增产增收,所以,转基因棉花种子供不应求,以至于有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假冒的转基因的种子。
 
  转基因食品,关系到重大战略选择问题
  现在摆在国人面前的,不是转基因食品不够安全的问题,而是重大战略选择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们食用的色拉油绝大部分是转基因的,每年我们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5千多万吨大豆,而本国大豆的生产能力已一再萎缩,“漫山遍野大豆高粱”的景象正在逐步消失。过去我们认为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其他国家的大豆都是从中国引进的,因此我们觉得不需要搞转基因大豆,很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在国际大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脂的需求量增大,美国、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以高品质、低价格、高安全性的优势销入中国。
 
  你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产品,一方面中国有刚性需求,必须要进口(不然我们不够吃),一方面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HO)的规则,也不能拒绝进口大豆。现在进口大豆日益增长,我们自己生产的大豆因成本高、品相差而逐渐失去市场。现在不是人家求着我们买大豆,而是如果以后外国一旦不卖给我们大豆,我们的豆油厂马上就要停工,市场上的食用油马上就会短缺,我们自己生产大豆的“武功”基本被废掉了,国际一些寡头企业垄断了这一行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再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计划把人类全部的基因序列已经测出来,今后会搞清楚每个基因特定的生理功能,全球共享的基因组计划美国投入最大,中国也参与其中,这对未来人类健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为什么投入那么多钱来研究呢?因为这些科研成果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东西,以后很可能一个基因就是一个产业,一个基因就可能解决一个健康问题。如果我们拒绝和排斥转基因技术,就会在未来的健康问题上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