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消费者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恐慌

 时间:2015-10-13 15:26:27  来源:南方周末报  

 
  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都是在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50%以下时出现的。随着食品加工业的成熟,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可能发生问题的机会就日渐增多。
 
  中国的学术制度以发表文章和理论分析为主,这导致食品安全研究往往和工业界脱节。比如油条等传统食品,现在规定不可以用含铝的添加剂,那怎么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让油条既安全又好吃呢?

  “我想把10年来对中国食品安全的观察和思考整理成一本书,写完我就可以退休了。”任筑山(Joseph Joe)笑着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位原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是少数在美国政界担任要职的华裔之一。

  2005年,任筑山完成了四年任期。同年,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希望邀请这位美国专家作为顾问委员会主席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把脉。他们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国际研讨会。最初三年,没人重视这样的会议。

  任筑山记得,自己曾在会上介绍,“中国的食品品质在国外口碑不好——只做一票生意。”他举了在国外买中国香脆竹笋的例子,一开始特别好吃,后来便越来越差,乃至成了碎渣渣。没想到听众们都不以为意。

  直到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国内消费者针对食品安全的恐慌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任筑山作为国外专家也深度参与了中国食品安全由乱到治的过程。

2015年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邀请他共同为中国食品安全立传,任筑山在第一章即指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媒体、消费者五个环节共同努力。

  “就消费者而言,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任筑山说。

  法律定得太严,能执行吗?

  南方周末: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和美国历史上的类似危机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任筑山: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从美国历史还是英国历史看,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都是在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50%以下时出现的。随着食品加工业的成熟,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可能发生问题的机会就日渐增多。

  不同的是,在美国或欧洲,科学界能帮助政府和工业界制定可行性的法规。

  南方周末:中国科学家做得还不够多吗?

  任筑山:国内有很多做食品安全研究的学者,政府给了大量的经费,企业也投入很多钱。但中国的学术制度以发表文章和理论分析为主,这些往往和工业界脱节。

  其实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是很不足的,比如油条等食品。现在规定不可以用含铝的添加剂,那怎么才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品,让油条更好吃呢?这方面的研究很匮乏。

  在教育领域,一方面大专院校已经有三百多个学校开设食品安全专业,但外企却总和我抱怨他们在中国招不到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国外,在工厂实习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多实践才真正知道企业是如何确保食品安全的。

  南方周末:但中国的法律也越来越严格,这能否加强食品安全防线?

  任筑山: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几乎和国外一样先进了,但我个人认为,这一步跨得太大了。与其立一个严谨但很难实施或做不到的法规,还不如立一个稍微宽松,但可能达到的法规。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任筑山:举个例子,比如美国的肉品是由农业部下的食品安全检验局(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以下简称FSIS)监管的。每个屠宰场都有一个FSIS的驻场检查员,一共有8000个。检验非常严格,如果检查员不批准肉品就不能出厂。而这些检查员要做到绝对的独立,连在厂里吃一餐饭也不可以,如果被查到一次,他终身就不能为联邦政府服务了。

  中国有一样严格的法律,也有官方驻场员,能不能做到同样的执行呢?中国太注重人情,很容易被收买,有些严苛的规则在中国实施不了,这规则就和没有一样。我们还是应该根据社会情况,走得慢一点。

  谣言为什么传得快?

  南方周末: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中国农业部和国家食药总局各自管理食品的前端和后端,这是不是会有交叉和冲突?美国是不是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之前传言FSIS和FDA要合并,现在情况如何?

  任筑山:不太可能合并,他们合作得非常好。对于食品监管的法律和机构,美国农业部下属的FSIS和卫生部下属的FDA有不同的职责。FSIS管理肉类、牲畜和禽蛋。FDA则管剩下的全部食品。两者之间的合作也很顺利,会互相帮助而不是推卸责任。

  中国就完全不同了,部门之间可能出现推诿扯皮。我不太清楚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象。我感到最大的区别是美国管理任何事物都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各机构的老大首先是科学家。如果政府机构没有将科学作为基础,消费者很难去信任这些机构。

  南方周末:与食品安全水平相比,中国的消费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似乎更低。

  任筑山:恶意添加的行为让消费者失去了信任,还把一个词“添加剂”给妖魔化了。中国人很怕添加剂,但实际上怕的不是真正的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在美国,基本上没有恶意添加的情况,出现问题主要是清理不够干净或操作不当造成的,都是很偶然的事件。但国内还是存在,这和商业界的道德有关。透明度和诚信是建立食品安全最重要的两个基本条件。

  南方周末:国内最近成立了食品安全辟谣联盟,你怎么看食品安全的谣言?

  任筑山:在中国这个问题很严重。中国人特别喜欢传谣言,网络上有很多谣言的帖子,被迅速转发。经常有人问我一些帖子是真是假。我仔细一看哭笑不得。但这样的帖子一两天之内,会有几百万人看到,纠正都无法纠正,也无法追踪。美国的网络上很少有这样的谣言,大众不太信这些,也不会随便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和民众的科学素养以及对政府的信任有关。比如美国FDA出了一个通知或声明,民众是绝对相信的。

  南方周末:所以我们在有些问题譬如转基因安全和管理上很难让民众信任。美国怎么样?

  任筑山:美国绝大部分人已经接受转基因食品,觉得没什么。三十年前美国和现在的中国一样,为这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吵到后面发现30年都没事。美国政府的立场非常坚定,认为如果反对者提不出转基因有危害的证据,就没有必要把这个是否存在转基因放在标签上。如果标了,反而是扰乱视听。他们相信和转基因同类的元素太多了,不可能都列上。美国也有一些公司特别注意会标注“不含转基因”,比如一些有机食品,那是为了和普通食品竞争。

  南方周末:消费者如果不掌握信息,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任筑山:消费者总是相信转基因是坏东西,就像几年前中国人都觉得食品添加剂是坏东西一样。这需要大量的科普和风险交流才能改变。在美国,政府有专门的机构从事风险交流工作,还有独立的民间交流平台来提供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信息。就消费者而言,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记者:袁端端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