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营养名词术语》标准,助力中国营养事业发展
时间:2016-03-04 09:48: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程义勇
近期,我国发布《营养名词术语》卫生行业标准。在中国营养学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专业性的名词术语制定标准,这个标准有何意义?对于营养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请中国营养学会程义勇教授来做解读。
作者:程义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营养学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前任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营养与特膳分委会主任。
在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后,两件事情显得重要了起来,一是食品是否安全,二是食品的营养问题。作为一般消费者来说,觉得安全问题比较重要。营养嘛,吃足了,吃好了还怕没有营养吗?其实,事情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营养可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要想吃的营养也不是那么容易。
营养学是交叉学科
而就自然科学这方面来说,营养学又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营养学涉及临床医学、卫生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农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许多学科。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布在不同学科的营养学部分的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发表的营养相关文献日益增加,又得益于近年互联网迅猛扩张的推动,不仅使营养专业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而且与营养有关的国家政策、科普宣传、乃至企业广告也都搭上了这辆快速列车,将营养学的知识和成果推向千家万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和民众也越来越重视。
营养学误解和滥用现象严重
营养学发展得这么好,本来是好事。但是,在日趋繁荣的发展潮流中,一些错误的现象令人担忧,对营养名词术语的误解和滥用便是其中之一。
即使在营养学的专业文献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作者对同样的名词术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有时混淆不清解释。如,“推荐每日营养素供给量(RDA)”经常有叫“营养素推荐每日摄入量”;“产能营养素”经常被叫做“供能营养素”。而在各大媒体上的食物营养信息的文章中,由于大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背景,就更容易看到不准确的名词术语,甚至还有很多完全谬误的理解和应用,也加剧了大众对营养健康的误解。如“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经常被叫做“最大危害剂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经常被叫做“安全限量”“最大安全值”。
营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指导大众的饮食实践,以求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显然,对于名词术语的误解和歧义,很容易引起大众对于营养知识的疑惑,甚至产生反感,其结果与传播科学知识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营养名词术语》卫生行业标准应运而生。
营养名词标准化,助力营养事业发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12月29日发布了《营养名词术语》标准,并要求从201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此标准。
在中国营养学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专业性的名词术语制定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有利于营养专业名词术语的统一解释和准确应用,有利于促进营养学术交流和科普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营养食品的技术推广。既反映了我国营养科学近年取得的进步,也表明了国家卫计委对促进营养事业发展的重视“。如,对统一“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解释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其含义,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营养名词术语》标准以新近出版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为基础,涵盖了总则、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临床营养以及营养学研究方法等六个主要方面的专业词汇。标准中收录的名词术语,不仅包括了营养学中几乎全部的基本概念,而且重点介绍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例如,营养素与必需营养素、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以及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等,在标准中都有简明而确切的释义。
这个标准作为营养科学界规范专业用语的通用标准,对于从事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员,对于致力于科普宣传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制定营养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政府人员,以及从事营养食品研发的企业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他们编写专业著作、交流科研成果、普及营养知识、推广新的技术和产品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实用工具。
从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人体的必需营养素至今,营养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百多年的营养学研究,使人类得以逐渐减少由各种营养素缺乏以及营养失衡引起的疾病和死亡。虽然现代人类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营养不良的困扰,但是科学界对于营养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比较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营养名词术语,是营养科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学普及营养知识的基础。基于此,无论是营养学研究者还是科普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学习、掌握、贯彻和使用《营养名词术语》标准,大力推动中国营养事业的更快发展,造福人民。
附件:营养专业术语

作者:程义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营养学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前任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营养与特膳分委会主任。
在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后,两件事情显得重要了起来,一是食品是否安全,二是食品的营养问题。作为一般消费者来说,觉得安全问题比较重要。营养嘛,吃足了,吃好了还怕没有营养吗?其实,事情可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营养可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要想吃的营养也不是那么容易。
营养学是交叉学科
而就自然科学这方面来说,营养学又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营养学涉及临床医学、卫生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农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毒理学等许多学科。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布在不同学科的营养学部分的研究得到长足的进步,发表的营养相关文献日益增加,又得益于近年互联网迅猛扩张的推动,不仅使营养专业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而且与营养有关的国家政策、科普宣传、乃至企业广告也都搭上了这辆快速列车,将营养学的知识和成果推向千家万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和民众也越来越重视。
营养学误解和滥用现象严重
营养学发展得这么好,本来是好事。但是,在日趋繁荣的发展潮流中,一些错误的现象令人担忧,对营养名词术语的误解和滥用便是其中之一。
即使在营养学的专业文献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作者对同样的名词术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说明,有时混淆不清解释。如,“推荐每日营养素供给量(RDA)”经常有叫“营养素推荐每日摄入量”;“产能营养素”经常被叫做“供能营养素”。而在各大媒体上的食物营养信息的文章中,由于大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背景,就更容易看到不准确的名词术语,甚至还有很多完全谬误的理解和应用,也加剧了大众对营养健康的误解。如“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经常被叫做“最大危害剂量”,“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经常被叫做“安全限量”“最大安全值”。
营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指导大众的饮食实践,以求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显然,对于名词术语的误解和歧义,很容易引起大众对于营养知识的疑惑,甚至产生反感,其结果与传播科学知识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营养名词术语》卫生行业标准应运而生。
营养名词标准化,助力营养事业发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12月29日发布了《营养名词术语》标准,并要求从201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此标准。
在中国营养学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对专业性的名词术语制定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颁布和实施,有利于营养专业名词术语的统一解释和准确应用,有利于促进营养学术交流和科普发展,也有利于推动营养食品的技术推广。既反映了我国营养科学近年取得的进步,也表明了国家卫计委对促进营养事业发展的重视“。如,对统一“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解释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其含义,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营养名词术语》标准以新近出版的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为基础,涵盖了总则、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临床营养以及营养学研究方法等六个主要方面的专业词汇。标准中收录的名词术语,不仅包括了营养学中几乎全部的基本概念,而且重点介绍了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例如,营养素与必需营养素、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以及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等,在标准中都有简明而确切的释义。
这个标准作为营养科学界规范专业用语的通用标准,对于从事营养学研究和教育的专业人员,对于致力于科普宣传的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制定营养相关政策和标准的政府人员,以及从事营养食品研发的企业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他们编写专业著作、交流科研成果、普及营养知识、推广新的技术和产品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实用工具。
从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人体的必需营养素至今,营养学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这一百多年的营养学研究,使人类得以逐渐减少由各种营养素缺乏以及营养失衡引起的疾病和死亡。虽然现代人类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营养不良的困扰,但是科学界对于营养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已经得到比较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营养名词术语,是营养科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学普及营养知识的基础。基于此,无论是营养学研究者还是科普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学习、掌握、贯彻和使用《营养名词术语》标准,大力推动中国营养事业的更快发展,造福人民。
附件:营养专业术语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