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奶更健康?小心布鲁氏菌要你病!
时间:2016-08-17 15:54:04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阮光锋

布鲁氏菌病是什么?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鲁菌病、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或波状热,这是一种由布鲁氏杆菌(Brucella,简称布氏菌)侵入人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通常人们直接简称它为“布病”。
布鲁氏菌又从哪里来呢?
布鲁氏菌一般寄生在牛、羊、狗、猪等动物体内,所以,患病的羊、牛等动物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而且这种病还可以传染给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于人类经常会跟这些动物接触,所以,人类也很容易被这些感染的动物传染。
哪些地方更容易发生布病呢?
一般来说,在养殖业发达的农区和牧区,这种疾病经常出现,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有更多的动物,给布鲁氏菌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正因如此,在牧场或屠房等地方工作的人(如兽医)被感染风险也很高。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这种病在城市的一些地方也有发生。
布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主要与羊、牛的流产关联性较强。所以,布病的发病高峰在3—8月份。
人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被感染呢?科学家发现,人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奶制品等而被感染。
布鲁氏菌病有多大危害?
布鲁氏菌这个家族也算人丁兴旺,总共有9个种,其中5个种可以感染人类。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地区都存在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感染布鲁氏菌病。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发现两例布病以来,这种疾病就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现在全国29个省市区都曾发现有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病例。
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五至六十天,但也可能长至数月。
治疗布鲁氏菌病的一大困难就是:布鲁氏菌病没有特定的病症。
布鲁氏菌病通常会出现很多跟流行性感冒相似的症状。人一旦感染,就会长期有发热、多汗、头疼、背痛等症状,非常像感冒;严重的还会出现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问题。所以,经常会被误诊为感冒,而被误诊就会耽误病情。
但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后,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由急性转为难治的慢性布病,导致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反复发作,甚至可能迁延数年、终身不愈,直至成为残疾。
孕妇如果感染布鲁氏菌病还可能导致流产、死胎。
生鲜奶是布鲁氏菌病重灾区
在我国一些地方,人们都有吃生鲜奶的习惯,甚至还有在街头直接贩卖现挤的生鲜奶。不少人还认为“生鲜奶”是“新鲜”和“原生态”的代言人、是一种很好的饮品。
其实,直接饮用“生鲜奶”在营养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反而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等健康风险。
“生鲜奶”通常也叫生鲜乳(Raw Milk),是指没有经过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很多人会觉得生鲜奶没有经过处理,营养价值更高。但是,科学家对比生鲜奶和经过加热杀菌的牛奶后发现,“生鲜奶”的营养价值并不会更好,与经过加热杀菌的纯奶相比,他们二者在营养及人体健康功能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生鲜奶唯一的优势其实就是口感和香味会更好一点。由于未经过均质工艺处理,“生鲜奶”的乳脂肪球较大,煮沸后会发生聚集上浮,从而带来“粘稠”、“风味浓郁”的口感,会觉得更好喝。
但生鲜奶却有更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营养丰富等特点,纯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极易受到动物体以及挤奶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在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对“生鲜奶”虎视眈眈,比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等,都可能污染我们的生鲜奶。 因此,如果 “生鲜奶”杀菌不充分,而你又直接喝了,就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布鲁氏菌病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现在人们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途径还是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和未煮熟的肉制品。
而市场上卖的盒装、袋装等奶制品,都是将“生鲜奶”经过冷却、原料奶检验、除杂、标准化、均质、杀菌(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等工艺制成的,经过这些工艺,生鲜奶中可能的微生物都被消灭殆尽,安全保障也高得多。
总的来说,“生鲜奶”没有经过任何消毒处理,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食用“生鲜奶”后被布鲁氏菌等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更大,最好就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更不要盲目购买那些现挤牛(羊)奶哦 。
如何预防布鲁氏菌病?
最后,再强调一遍:
1)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
2)不要吃未煮熟的肉类和动物内脏。
3)如果接触过动物及其分泌物,一定要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4)在处理动物食品时,如果手上或者身上有伤口,一定要防止伤口接触。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