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杯奶,你喝对了吗?
时间:2016-10-10 14:21:33
来源:科信食品以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邢青斌

名副其实的“奶”有这些:
1.鲜牛奶(巴氏杀菌乳)
这种牛奶一般采用巴氏杀菌的加工工艺,在80℃条件下加热15秒,然后快速冷却至4℃保存。这种工艺可以杀死牛奶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并保持了牛奶的天然口感,在4℃的保藏条件下,可以保存7天左右的时间。
不过,由于在加热杀菌过程并没有杀死牛奶中全部的微生物,对热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休眠体仍然存活,所以它对保存温度非常“挑剔”——必须在低温下保存。
选购鲜牛奶时,一定要选择在冷藏室储存的、生产日期尽量近的,如果一旦发现超市未放在冷藏柜里,就不要购买了。
2.纯牛奶(灭菌乳)
这种牛奶采用超高温灭菌(UHT)的加工工艺,在至少132℃条件下加热很短的时间(4秒),然后经过无菌灌装。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纯牛奶,与鲜牛奶不同,纯牛奶中微生物全部被杀死,最长可常温保存6个月。
一般来讲,鲜牛奶和纯牛奶的配料表中只有生牛奶,并且蛋白质含量都必须不能低于2.9%,如果是全脂牛奶,脂肪含量不得低于3.1%。
3.高钙奶、低乳糖奶……(调制乳)
所谓调制乳,一般以不低于80%的生牛(羊)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采用适当的杀菌或灭菌等工艺制成,比如某高钙奶、低(无)乳糖的奶等都属于调制乳。
与鲜牛奶、纯牛奶不同,调制乳的蛋白质含量只需达到2.3%,全脂乳的脂肪含量不低于2.5%,这应该很好“理解”,毕竟调制乳中可以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
发酵后的它们仍是“奶”:
1.发酵乳
学名为发酵乳的奶是这么定义的: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读起来或略绕口,其实一般就是指的酸奶。
酸奶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后,在特定发酵条件下,投放特定发酵菌种(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发酵制成的产品。酸奶的乳脂肪含量必须不低于3.1%,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2.9%,否则称不上是酸奶或发酵乳。
2.风味发酵乳
风味发酵乳,也叫风味酸奶,它只要求80%以上的原料是生乳或乳粉,允许加入其它原料,并且发酵前后也允许加入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一般地,风味酸奶脂肪含量不低于2.5%,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3%。
永远混不到“奶圈”的“奶”:
如果某“奶”的蛋白质含量低于2.3%,那么就不属于真正的奶了。如果是在发酵乳添加水和其他添加剂而制成的饮料,则被称为乳酸菌饮料,通常会按饮料中是否含有活的乳酸菌为活性乳和非活性乳。活性乳需要低温保存来保护其中的乳酸菌,而非活性乳则不需要很严格的保存条件。
郑重提示:乳饮料只是饮料,不是奶!
于是,每天一杯奶,选择鲜牛奶、纯牛奶、调制乳、酸奶、风味酸奶都可以,小心别把乳酸菌饮料、奶味饮料等误当作“奶”。区分的关键还是要学会看食品标签。
奶,喝的就是这些优秀的营养
1.钙
奶及奶制品的共同点就是钙含量丰富,并且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每天一杯奶(300克),可以提供人体所需钙(800-1000毫克)的三分之一。
2.蛋白质
牛奶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早餐一杯奶可以提供8-10克优质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早餐质量。
3.维生素
牛奶中既含有维生素B1、B2等水溶性维生素,也有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
按照脂肪含量,牛奶又有全脂、半脱脂、脱脂之分。如果介意牛奶中的脂肪,可以选择半脱脂或脱脂牛奶,不过代价就是不能充分地享受其天然的脂溶性维生素了。
其实,牛奶的能量密度并不高,相反它属于营养密度较高的食物,所以,即便是控制总能量摄入,也不必在牛奶中的脂肪身上“较真”。
另外,如果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奶及奶制品,也可以选择酸奶。
如果确定是对牛奶过敏,则尽量避免大量食用牛奶及其制品,可以尝试其他来源的奶类,如羊奶。
作者简介

邢青斌,男,研究实习员,营养与食品科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