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合格率与消费者信心不对称
时间:2015-03-30 01:18: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时雨
文章称,“从2011年开始,报告研究组成员连续对国内外10多个省份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共采集了4258个样本。
调查的总体样本的受访者“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占47.88%,远高出2012年调查的29.72%的比例。
同时,受访者“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信心”的回答中,“很没有信心”、“没有信心”、“一般”占的比例分别为11.11%、20.13%和43.49%。”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和经营方式差别巨大的大国,2013年取得的成绩应该是不错了,但为什么3年的群众的满意率和对未来食品安全状况的信心反而较之2012年下降而且下降比例非常大呢?文章没有公布2012年的食品安全抽查结果,因此没有办法将食品安全抽查结果和群众的满意率、期望值做相关评价,但报告明确地指出 “总体稳定,正在向好”确实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也就是说2011年至2013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局势相差不大,是2011年消费者特别不满意和特别没信心拉低了公众满意的比率、还是无论如何公众的满意率都是会逐年下降?
虽然说三年仅用4258个样本做结论未免不够谨慎,但从食品安全形势和消费者的满意率和信心率不成正比可见,我国的风险交流工作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交流存在方法粗放,不细致,老一套的现象。
作为政府的监督机构的一贯做法是拿合格率来说明问题,以致从政府到消费者都以合格率作为食品安全的金标准,就像之前拿GDP作为生产发展的金标准一样。合格率固然是食品安全的标准之一,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合格率,政府的工作就只能越努力越被动,越走不出群众不满意的怪圈。
不合格率高了,食品是更不安全了还是更安全了?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不合格率高了,食品的安全性反而是高了。例如2014年我国禁止在一些品种的面制品中添加含铝的食品添加剂,由于标准的执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短时间内用新标准检查市场上的面制品,尤其是小作坊的面制品,合格率肯定是要降低的,因为标准不一样了。但较之之前,食品是更不不安全了吗?很多时候有关部门在向外发布消息时,媒体在报道时,只抓住合格率,而不考虑此合格率和彼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4》指出:“自2005年以来,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情况明显好转。2013年,对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检测合格率为96.6%。自2008年以来,连续6年保持在96.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是2013年检测合格率略有下降(较2012年下降1.3个百分点)。”报告又指出,随着新标准的实施,以及监测力度的加强,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很有可能提高,应引起农产品监管部门的重视。
2013年的合格率下降,是什么原因?是由于执行了新标准还是由于使用了新的检测方法?还是就是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增加了?如果是后者,要引起警惕,要在工作中有安排。但是,如果有前者的因素,在数据分析时不扣除这些因素,仅仅拿合格率说事,单纯地与上一年或前几年相比,那就谬之甚远,就会出现产品质量越来越好,但合格率越来越低,人民越来越不满意的怪现象;还会误导决策者,可能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风险交流部门要注意的很重要一点应是在公布合格率和使用合格率的时候搞清楚合格率的真实情况,把问题和消费者说清楚。就像国家在说人民收入提高时要扣掉物价上涨的那部分一样。
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低和没信心与没有科学地统计和发布合格率的信息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故事性强,冲击力大,印象深刻,容易在人们的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网上的舆情分析还是街头的随机调查,被调查者都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认识的片面性。把这样的结果作为数据来用其可靠性是很有问题的。公布群众的满意率和信心指数,也是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的一部分,粗放的结果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不仅影响食品安全管理者对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打击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市场的消费信心。我们的工作固然不应粉饰太平,但也不应妄自菲薄,建立科学的舆情分析方法,公布反应群众真实想法的报告,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现有的舆情分析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
现在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非常注意群众的可接受性,在正面报道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能力有限。《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4》作为一本书很少会有消费者去看,那么作为新闻稿就应十分强调文章的可读性。作为《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4》的作者应向新闻界提供通俗易懂的通稿,帮助媒体解决这样的问题。从网络和报纸上的关于《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2014》报道消息看,文章的一些数据令人十分难以理解。例如,《法制晚报》报道“从2011年开始,报告研究组成员连续对国内外10多个省份进行较大样本的调查,共采集了4258个样本。” 在国内外10多个省份采样,这是什么意思?这4258个样本是什么?联系下文读者才可能会理解是调查了4258个消费者,文章没有用群众易理解、不会引起歧义的语言。文章还说:“调查的总体样本的受访者“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占47.88%,远高出2012年调查的29.72%的比例。”,为什么要拿三年的总比例和三年中的其中一年比?这样比较的意义何在?文章中都没有交代。看了这样的文章不说普通消费者,就是专业人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还说“报告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4年所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为主要参考依据,初步显示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在省级行政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北京市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率方面位居首位。”北京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率高是食品不安全呢还是北京的监督监测水平高食品安全呢?语焉不详。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措辞直接就把读者赶跑了。而读者记住的就只是那吓人的标题:“进口食品两成带菌”、记住食品安全的满意率和信心率下降、记住北京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率高了。如此这般,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会满意、对未来的食品安全状况会有信心才怪。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个细致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认识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心理要求的改变,对交流者的要求和交流的方法都有新的要求,这个要求消费者自己可能还没有理性的认识,但交流者必须认识到,否则就会是自话自说,达不到风险交流的目的。
现在,政府非常注重政策为人民所接受,许多重要的政策和文章通过简单易懂的图解解释的清清楚楚,直观、易懂、易记,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否也应这样?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