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从“双酚A风波”思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模式

 时间:2015-01-19 01:24: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1.背景回顾
 
  双酚A(BPA)是在聚碳酸脂塑料(耐用耐热,玻璃容器的替代品)和环氧树脂(金属罐的保护内层)中人为使用的化学物质,最早作为女性合成雌激素出现。由于BPA常常用于食品饮料包装材料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发现该物质可以从塑料中游离到水里,因此有关BPA安全性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1993年Krishnan等的研究发现聚碳酸脂塑料瓶中游离到饮料和食物的BPA被摄入人体中有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影响生殖、乳腺和前列腺发育以及大脑神经行为功能,这个研究结论的前提是如果人们在100年中都使用这样的容器……当时,BPA作为可能的“危害”来管理,大家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评估来确定其是否真的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
 
  此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Frederick vom Saal博士开展了人工雌激素(包括BPA)的研究工作,他在1997-2005年间的研究陆续发现大鼠通过静脉注射和口服低剂量的BPA会引起严重的健康危害,包括生殖异常、肥胖、乳腺和前列腺癌症以及神经行为障碍等(Nagel et al,1997, vom Saal & Hughes, 2005)。不过,美国和欧州有关机构(如FDA,欧洲食品安全局等)指出vom Saal的研究由于不可重复以及样本太小等原因,其结论是不可信的(Lofstedt, 2011)。然而,尽管这个研究方法存在质疑,但其后影响到许多人对此担忧。
 
  2008年欧洲食品安全局在有关BPA的专题会上认为BPA比人们预想的安全并打算提高其每日耐受限量(TDI)(EFSA,2008),但与此同时2008年8月多伦多环球报以及邮报发表了多篇源引vom Saal研究的文章,批评使用BPA。随即,加拿大卫生部决定婴幼儿奶瓶不得使用BPA(Layton & Lee,2008)。两周之后,另一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不再销售含有BPA的婴幼儿奶瓶。FDA不得不再次研判BPA的安全性,同年12月,FDA作出“不禁止BPA使用”的决定,原因是相关资料不足以作出结论。但鼓动禁令的人士向各州政府和联邦施加压力,要求采取措施。到2011年1月,共有9个州禁止在婴幼儿奶瓶和包装物中使用BPA,其他州也在观望中。
 
  尽管BPA研究还没能从科学上认定其健康风险,但一系列令人不解的“动作”已经开始:

  l欧盟成员国提出“禁止在婴幼儿奶瓶中使用BPA的”动议,其中英国与德国反对,法国支持;

  l法国国家委员会批准自2013始禁止在幼儿的食品饮料包装材料中使用BPA,2014年始禁止所有食品包装材料使用BPA;

  l台湾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宣布自2013年始禁止在婴儿奶瓶中使用BPA;
 
  目前,根据各国有关 BPA的膳食暴露数据显示,人们摄人量不及每日耐受摄入量TDI(0.05mg/kg.bw, EFSA 2006)的1%,因此许多国家也还在进行着新的风险评估研究。考虑到公开和透明的原则, EFSA也一如既往地发布这项工作的最新进展。不过,尽管有关BPA的健康风险很多是基于推测,无论FDA、世界卫生组织、加拿大卫生部还是欧洲食品安全局目前的结论也只有“无可证明的危害”,但实事上BPA已经在开始在全球逐渐隐退,而且其在包装材料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岌岌可危。由于公众和媒体的压力,厂商只能避免这一化学物质的使用,寻找其他替代物质。BPA这个使用了五十年并证明安全有效的化学品也将会被安全性资料更少,使用时间更短的其他物质替代,而这个新的物质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人们不得而知。
 
  2. “双酚A风波中风险信息交流模式的分析
 
  这无疑是一个风险交流较为失败的案例,理由是风险管理的措施没能以科学评估为基础,转而妥协于舆论压力和市场。那么,在风险交流中究竟哪些环节存在问题,我们又能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
 
  由于食品安全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民生息息相关,风险交流具有极其复杂与多样性。目前,国际上通常把风险交流的要点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以此作一对照分析:
 
  2.1 信息公开透明

  各方有关BPA的研究报告、评估数据能做到公开并且容易获取。
 
  2.2 资讯的来源可靠

  公众和媒体无法辨识信息的可靠性。尽管vom Saal的研究缺乏科学认可,但媒体和健康“鼓吹者”还是把他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从而在其他利益相关人员当中造成紧张和不安。与此同时,美国以及国际食品安全机构广泛认可的行业应用研究却与之结论相反,让人们不禁要问“到底相信谁?”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管理部门是否充分将交流信息变为消费者容易理解的内容呢?
 
  2.3 反应力和时效性

  对消费者而言,等了许多年才看到一个有关BPA的初步结论,而且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还要继续等。至于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新的研究,FDA和其他组织也没有对消费者以及生产使用者讲明原由,而这样的后果是人们更加怀疑这其中“存在问题”或“令人担忧”。
 
  2.4 传播途径和方法

  食品安全部门通常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网上发布信息等形式交流,或向媒体和公众直接进行科普宣教。
 

  2.5 信息的形成
 
  健康管理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很少经过“与公众和非专业人士进行食品风险交流”的技能培训。他们的交流通常客观、科学,数据来源于各种评估与观察,但是很少在交流中加入个人情感(同情、安慰),并且对专业外行的大众来讲,有些内容艰涩难懂。
相反,那些健康“鼓吹者”和寻求政策改变的人士,他们的宣传往往是充满感情和雄辩技巧,利用容易记忆的引述和原声摘要,提高人们的关切度,有时还利用公众的言论来胁迫政府放弃科学依据,改变政策。
 
  2.6 承认并解释不确定性

  承认与解释风险的不确定性同等重要。有时,人们承认了不确定性,但却没有对如何应对这种状况给予清晰的解释和指导,导致公众的焦虑以及不同的解读。
 
  2.7 交流如何降低风险的措施

  一味指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并不能安抚那些身处困惑与焦虑的人们。应该向他们提供一些具体、可实施并且有效的措施,告诉他们风险如何控制。
 

  2.8 了解交流对象

  了解交流对象有关“风险”的想法和敏感度,对消费者的意见(无论对错)作出回应。本案中,公众获取信息存在很大缺口,这让某些利益团体、政治势力和变革的“鼓吹者”有了可乘之机。由于BPA是人为添加的化学物质,其健康风险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有关信息的不一致(又没有合理的解释),这些都导致公众极易情绪化地判断事物。公众真正的关切是什么,他们能理解的语言又是什么,此方面的缺失让风险信息交流变得苍白无力。
 
  2.9 满足媒体的需求并建立伙伴关系

  通过媒体传达明确和统一的信息,始终与媒体建立伙伴关系。在本案中,显然媒体没能对理性的科学数据作出充分和完整的报道,媒体对信息的需求也没能引起重视。
 
  2.10 将风险交流纳入政策决策过程

  事实上,针对BPA,加拿大当局采取的禁令并非从安全角度出发,但欧州食品安全委员会(EFSA)随即也没有在第一时间提请各国不要在EFSA没有结论前采取草率的措施。美国虽然没有轻易改变政策,但不断地用“等待进一步研究”来应对危机,显然这样做起了反作用,人们会认为那是为了掩盖和拖延风险。
 
  3. 体会与思考

  在“双酚A风波”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通过对照分析,如下方面的体会值得人们关注:

  3.1 确定哪些人与风险相关,他们对风险认识的程度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3.2 形成的信息及采取的交流途径应满足不同目标人群的信息需求;

  3.3 新闻发布会针对媒体传播的内容要明确、清晰、充满同情心,让媒体容易转述和发布。

  3.4 只是承诺进一步研究(风险评估、暴露评估)并不能让公众放心,还需要更多地解释为什么针对BPA这样没有当下风险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说明其背后的理由。

  3.5 有时信息交流反而会错误地放大疑虑,不确定性也会加速人们出于保护声誉和增加市场占有率的目的而采取草率的商业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生存变成第一位的,客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时,与风险有关的行业组织应该在危机发生之前作出主动声明。遗憾的是,许多情形下,产品生产企业会被迫过度反应,如果危机前的风险交流充分、果断,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3.6 食品安全管理者以及健康部门的人员要确定哪些研究对消除公众忧虑有帮助,以免由于未经证实的结论而产生更大的恐慌。

  考虑到对有关研究需充分了解其背景、方法以及结论,各相关机构应向内部人员强调公众关系、公众信息以及市场学知识的重要性。这些岗位人员必须能够清楚、准确和直接地向公众传达信息。

  3.7 许多风险管理措施可以给某些相关人员或利益团体带来短期的好处,不过,这会让人们反而没能关注到真正的风险。导致不一致的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行为。而事实上,通过客观科学的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的程度,采取一致的风险管理措施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好途径,而且这样也有助于在利益相关人员和消费者中建立信任。

  3.8 合作、协调和公开透明是沟通中建立理解与信任的关键;

  3.9 通常令人费解和矛盾的信息会增加人们的担忧,破坏信任,产生非客观评估后的意外后果。因此这里特别强调风险交流中的国际合作。有关人员透过国际资讯作出决策,而各国管理部门以及政府无法在BPA的管理策略上达成共识,让人们无所适从,给其他途径不可靠的信息以发挥舆论空间,造成公众的不安。
(赵丹宇编译)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