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搞好食品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安全是关键

 时间:2014-03-13 01:34: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时雨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在食品安全成为全党、全国、全民的心事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整合部门、无缝监管、出台文件、严肃法纪;不仅两会代表,网民也是献计献策;如何吃得安全成了各媒体不能没有的内容,是一场货真价实的食品安全人民战争。
 
  毫无疑问,农产品这个源头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源头污染了,终产品也安全不了;源头没有污染,终产品的安全也容易保证。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应该同等重要,无孰轻孰重之分。然而,在人们担心或质疑食品安全时,往往是重监管轻生产,甚至把监管者与生产者对立起来,从而忽视了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调动生产者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来说,食品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决定着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而这种能力仅靠管卡压是无法提高的。管卡压是治理食品安全的方法之一,但过分地、单一地依靠这种方法就未免本末倒置了。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管卡压呼声一片,有关部门无论是文件法规还是行政管理都加大了力度。然而问题依然还是较多地存在。为什么?我国的食品原材料生产基本上还是一个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斌所言:“我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比如种地,农户有2.6亿户,养猪有6000多万户养殖,规模小而散,监管难度比较大,这和我们的生产方式有关。”韩部长接着说:“具体来说,最根本的还是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和养殖,第二个办法是加强执法和监管。应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我们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确实重要,也是根本的办法,但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怎么办?
 
  韩部长的话既道出了问题的关键,也表明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片面性。以往我们在追问食品安全问题时多从经济利益和管理找原因,这不错,然而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是否应该检讨一下,我国的食品生产者的文化水平是否足以应对生产安全的食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是提高了,但是一方面,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到城里打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弱,另一方面农村生产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远远不足以满足生产安全食品的需要。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是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方法并用。生产者一方面要懂得使用行之有效的种子、化肥、农药,另一方面还要懂得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这对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者来说是勉为其难的。
 
  所以要搞好食品安全仅有顶层设计是不够的,仅有精英是不够的,仅有消费者自我保护是不够的,仅有一系列的管卡压也是不够的,关键的一点不做到,食品安全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关键的一点就是下大力气帮助农民掌握生产安全食品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标准。
 
  我国农产品生产参加人员众多,文化水平较低,以前为提高粮食产量,有关部门下了大力气,现在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有关部门还是应当把力气使在生产者身上。不要一出来问题就处理了事,还应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操作的了的方法,告诉他们如何生产安全的食品,这样再辅助一些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手段,搞好食品的源头管理才能指日可待。
 
  希望国家在抓好食品安全管理时能把注意力下移,把资金、教育、人员配置下移,不要仅仅是城里人唱独角戏,否则搞好食品安全就只能是水中探月。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