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杯盖“有毒”,又一则“忽悠”老百姓的新闻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最近不少媒体报道称聚苯乙烯材料的热饮杯盖 “有毒”。证据是什么呢?大陆一家颇有影响的卫视台的“记者”到街上现场取最烫的热饮测量温度。没有交代测了几个杯子,测量结果是有2个样品超过70度,报道接着引用一位“专家”的话说,刚制出装杯的热饮超过70度,就一定会有毒素融入蒸汽中。该节目又将聚苯乙烯杯盖放到100度热水中煮,并将煮水喂一只小白鼠,以小白鼠萎靡不振暗示聚苯乙烯有毒。另一家电视台播放了台湾一媒体制作的片子,片中的工作人员从4家店取了5只热饮瓶盖,用2种方式对瓶盖进行处理,一种是用一种不知名的溶剂清洗瓶盖,然后盖在热饮上萃取热饮的水珠,一种是将瓶盖绞碎放在热水中,检测发现,水中的苯乙烯的最高值为371PPM。
媒体的检测看上去很专业,不过,这样的结果有意义吗?我国国家标准《GB-T 5009.60-200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对检测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中的苯乙烯有明确的规定。食品及食品相关物品的检测是一个严谨科学的工作,国家有严格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绝不是凭想象的,而是经过严谨的研究而形成的。目前,我国的卫生指标都是经过健康评价后而得。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方法相比,上述2个电视台进行的检测方式真是匪夷所思:将热饮的杯盖绞碎放到热水中煮,这与我们平时使用热饮杯盖的方式有什么可比性?另外整个检验方式极其不专业,台湾媒体的实验,做实验的样品就一个,溶剂(水)的量随意,但却用精密的质谱仪测定。也就是说样品处理极其随意,检测却极其精密,通俗地说就像用光速测汽车的时速。而大陆的检测,样品一个,小鼠一只,没有做空白对照,甚至连检测也没做,没有任何数值作说明,就愣说有毒。这样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在送检样品时,样品的取样和检测结果是存在问题的,并不能反映所有的杯盖情况。
不知是断章取义还是如何,片中的医生和所谓的专家都做了令人遗憾的“科学”解说,不知他们是否知道检测的过程,检测的规矩,国家的标准,风险评估的结果。
通常有这么一些不客观的人,为了说明自己倾向的观点故意不用对自己不利的材料,只用对自己有利的材料,用貌似以科学的手段欺骗大众。比如台湾试验所得数据是蒸汽获得水样和煮沸获得的水样两个实验中的哪一个的数据?虽然两个数据都不可信,但利用数据者可能自己也觉得煮沸那个数据更拿不出手。
我们的媒体也应该将这样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剂量决定毒性。在对包装热饮所用的聚苯乙烯包材的苯乙烯迁移的科学研究中,人们发现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一般不会超过其含量的0.025%。以此研究结果为参考,且假设聚苯乙烯树脂中的苯乙烯单体含量是我国允许的上限0.5%,一个热饮杯盖(一般重量约2-3g)中的苯乙烯单体的迁移量大约是3.75μg。而JEFCA制定的苯乙烯的暂定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0.04 mg/Kg体重。对于体重为60Kg的人来说,每日最大容许摄入量是2400微克。要达到这个危害量,相当于每天要用约600多个这种热饮杯子,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所以,偶尔喝一两杯热饮并不用太担心。
令人非常不解的是,经过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洗礼,大家,尤其是媒体都知道我国有一支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专家队伍,在做这样的节目的时候,为什么不请教一下食品安全专业的专家?这样很多外行的行为都可以避免。当然这要建立在没有科普以外的打算的基础上。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