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数据:不但要有,还要可靠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一天看到两篇关于食品的文章,一篇《专家:国内液态奶60%以上由奶粉冲兑 添加各种香精》,另一篇《》。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用数据说话,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遗憾的是两篇文章中所引用数据的可靠性都有待考证。 肯德基真功夫被曝冰块菌落超马桶水 高出国标19倍
《专家:国内液态奶60%以上由奶粉冲兑 添加各种香精》一文的数据来自估计:文中引用魏荣禄教授的话“市场上的液态奶主要有鲜牛奶和纯牛奶,纯牛奶占据了75%的液态奶市场,而我估计90%系用奶粉冲兑,也就是60%以上的液态奶多少使用了奶粉冲兑。”或推算,文中:“《中国经营报》问:你说国内液态奶主流的纯牛奶使用了大量奶粉冲兑,有何依据?
魏荣禄: 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指大包装容量,小袋包装不算)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万吨,而去年,我国进口奶粉60多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7万吨,估计全年会超过70万吨。短短几年间,我们进口的数量增长了近10倍。”
按说作为大学的一个畜牧业方面的学者发表这样的言论应运用可靠的数据,用估计和推算显然是很不严谨的。这样的想当然之风应及时刹住,尤其是在学者和管理人员中。我们的专家和学者有责任用科学的方法影响大众,而不能靠推算(王小语推算大豆油与癌症的关系)、估计等得出的结论来误导老百姓。
《肯德基真功夫被曝冰块菌落超马桶水 高出国标19倍》这篇文章引用的是检测数据,说服力优于前文,但仍经不起推敲。评价一个食品的安全性,是一个系列行为,从采样、检测到分析都有一套规范。从这篇文章看,是记者采了样送到专门机构检测的。这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无菌采样(微生物检测所必须)吗?样品在什么温度下保存的?采样后多长时间送检的?取样是否具有随机性?取的样品是否能代表所有产品?如果不是无菌采样,那么采样器、容器都可能会污染样品,样品如果不在冷藏的温度下保存,或采样后超过一定的时间,都会导致样品中的微生物增殖,导致数据不准确。
另外对数据的评价,应找食品安全方面的微生物专家,现在学科分科很细,临床医学专家来解释食品安全问题,未必能讲到位。如有专家讲了微生物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但不知是否是断章取义,没有提到造成危害的前提是微生物要到达一定的量。
冰块不符合国家标准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记者如果能在发现问题后,请专业人员去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可能更好。这方面我们应向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学习,他们在发现牛肉中掺有马肉后,先请德国同行审核鉴定无误后才向社会公布。
用数据说话是一个进步,在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就把它叫做是成长的代价吧。政府、媒体和消费者携起手来,一步步地搞好中国的食品安全。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