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小豆芽,大困惑

 时间:2013-06-18 01:54: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阮光锋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豆芽菜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但是,现在小小的豆芽也让人难以放心了,最流行的说法是,豆芽是用植物激素催长的,如6-苄基腺嘌呤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对人体有害、还可能让人性早熟。豆芽菜还能吃吗?

  豆芽中为何要用植物激素?

  在豆芽萌发过程中,首先生长出来的部位叫做胚根,这个器官承担者吸收水分的重任,这里的细胞分裂旺盛,细胞个头比较小,含水量也较低,所以在口感上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相对而言,作为豆芽菜主体的胚轴就要受欢迎得多,这里的细胞里面充足的水分,会让我们感觉到爽脆的口感,这就是我们常常吃的“豆芽杆”[1]。能不能让口感好的豆芽杆多长一些、长壮一些呢?人们首先想到找植物激素帮忙。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胚芽本身会分泌生长激素,吲哚乙酸就是其中之一。胚的不同部分受生长素影响的浓度是不同的,胚根和胚芽所需生长素的浓度较低,而胚轴(也就是我们常吃的豆芽杆)所需的浓度较高。所以,喷洒适当浓度的生长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豆芽杆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根和芽的生长,也就实现了杆多根少的目的。

  如果要想让我们常吃的豆芽杆变得粗壮一些呢?那就需要用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可以促使细胞伸长,而细胞分裂素激素可以促进细胞快速分裂。同时,细胞分裂素还可以抑制侧根的发育,得到更光洁诱人的豆芽菜。6-苄基腺嘌呤(6-BA)是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之一。正是这些植物激素的帮忙,人们才能种出又长又壮、好吃的豆芽。

  植物激素安全性如何?

  赤霉素是一种内源性植物激素,植物自身就会产生少量的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6-B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一般是当做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2]。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毒性极低[3],[4],[5],如赤霉素,小鼠按每千克体重25000毫克口服也没有出现中毒反应[6]。可以认为,只要不是经常大量的食用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几乎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植物激素是否会导致人性早熟呢?一看到植物激素这个名字,就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们会不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其实,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完全没有亲缘关系。植物激素跟动物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睾丸酮等性激素相比,无论是化学结构,还是作用目标都是截然不同的,植物激素根本不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任何不良作用,包括所谓的性早熟。

  而且,植物比我们人类对植物激素的反应可要敏感得多。如果植物激素施用量过大会不利于豆芽生长,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植物激素的使用量是极低的。美国规定蔬菜中赤霉素的最高残留限量(MRL)为0.2 mg/kg[7],欧盟对赤霉素的最高残留量并没有做出限制[8];在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 377—2006)中规定每公斤豆芽中的赤霉素的残留量要在0.5毫克以下,6-苄基腺嘌呤的残留量要在0.2毫克以下[9]。所以,豆芽生产中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处理是正常的手段,有利于提升豆芽的生产量。只要生产者控制得当,这些植物激素并不会对人体有明显影响。但我国并没有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标准。

  豆芽生产中使用植物激素是否合法?

  豆芽通常属于蔬菜。在国际上,赤霉素和6-苄基腺嘌呤在蔬菜中都有较广泛的应用。美国、欧盟等国都允许蔬菜中使用赤霉素。美国农业部2007年颁布法规,要求当6-苄基腺嘌呤每英亩季节活性成分使用比率< =182克时,免除其残留限量的要求[10]。欧盟对6-苄基腺嘌呤审查之后也认为其安全性较好,在多种农作物中均可以使用,包括根类蔬菜[11][12]

  而在我国,旧的《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6-苄基腺嘌呤允许作为加工助剂应用于芽菜生产。但2011年标准修订以后,6-苄基腺嘌呤被从允许使用清单中删除了[13]。这样考虑有一定道理,毕竟植物激素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类低毒或者微毒的农药[14]。但是,在新颁布的农药国标(GB2763-2012)中,这两种植物激素却没有列入名单[15],意味着这两种植物激素也不能作为农药使用。不过,在卫生部公布的非法食品添加物名单中并没有这两种植物激素。

  然而,在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 377—2006)中规定允许豆芽菜中使用赤霉素和6-苄基腺嘌呤。在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以前,地方标准有规定,是合理的,可以避免生产者和监管者的困惑。当然,北京市地方标准只适用于北京市,不适用于其他地方。目前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规定和说法都不一致,豆芽生产过程究竟可不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使豆芽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感到困惑。因此,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十分必要。

  最近几年关于植物激素流言使人们对植物激素的误解愈加严重。提到草莓,一些人认为是用膨大剂的;提到西瓜,一些人害怕是催熟的;而现在,豆芽也被一些人称为“毒豆芽”。事实上,在国际上,为提高种子发育率,促进细胞分裂、改善作物生长、提高生产率而使用植物激素是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在农作物生产中均鼓励植物激素的合理使用。借鉴国际经验,建议我国相关部门能尽快统一认识,让植物激素的使用有据可循,消除大家对植物激素的担忧。

  参考资料:
 

[1]史军. 解析致命食物(四)、胖大无根豆芽.

  [2] 沈齐英, 吕久琢, 潘九堂.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现状.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1, 9(1): 6-8.

  [3]6-苄基腺嘌呤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南京医学院学报,1987,7(3): 194-195.

  [4]PAN Pesticides Database. Gibberellins

  [5]PAN Pesticides Database. N6-benzyl adenine

  [6]徐爱东,我国蔬菜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及残留问题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9年8期。

  [7]黄红林, 刘实, 张桃芝.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番茄中的赤霉素GA3残留[J]. 分析科学学报, 2005, 21 ( 1 ) :75 - 77.

  [8] Regulation(EC) NO 396/2005

  [9]DB11/ 377—2006北京市地方标准《豆芽安全卫生要求》

  [10]EPA.6-Benzyladenine; Exemption from the Requirement of a Tolerance

  [11]EFSA.Conclusion on the peer review of the pesticid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active substance 6-benzyladenine.

  [12] Regulation(EC) NO 1107/2009

  [13]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食用卫生标准

  [14]郭潇, 赵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分析. 2007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

  [15]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勘误:原文介绍的赤霉素在GB2760-2007中允许作为加工助剂,经核实有误 ,已修正。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