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百家论坛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有失水准的报道

 时间:2013-05-06 01:58:00  来源: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作者:落雨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3个品牌的罐装婴幼儿辅食中发现汞超标,新华网对事件的由来和政府的处置作了全面报道,特别指出该超标水平不会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影响,相关企业进行了问题产品的召回。多家媒体对此进行的客观的报道,使消费者放心。

  然而有电视台5月2日的误导性报道却使得观众感到恐慌。该节目的结构首先是汞超标的信息,然后是企业的回答,第三是汞的危害,第四是专家的表态,最后是监督部门查处违规产品,责令召回违规产品。整个过程未加评论,看起来似乎客观公允,但实际上传达了这些汞超标产品十分有害的错误信息。关键在于第三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介绍了过量食入汞的一系列健康危害。但却没有交代什么是过量,过多少量就会出现所说的结果,特别是消费者关心的,这批超标产品会不会造成过量。这些问题没有一点交代,能不让消费者恐慌吗?接着的连线权威专家更是把误导推向高潮。权威专家说:“限量在理论上应该是零,你能定0.02mg/kg已经是可容忍的水平,可接受标准是在我现在没办法情况下我接受,让你这个伤害少一点,但是不等于无害。”这些话不知是原话还是经过剪接。如果是原话,什么叫理论上应该是零?是汞在食品中的含量应该是为零?还是人体吃进去的汞,应该是零?无论是指其中的那一种情况,按该专家的说法人类恐怕就没有东西可吃了,因为汞是无所不在的,关键是食物中的含量和进入人体的量。后面的话就很明显了,“就是不超标也是有害的”。结合前面的汞的危害,不知有多少父母得睡不着觉了。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该报道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评估结论“该超标水平不会对婴幼儿健康造成影响”只字不提。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权威评估结论于不顾,而引用个别专家没有科学根据的、怂人听闻的言论来吸引听众,这不是央视应有的作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鱼含汞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所以欧盟、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成人食品中汞限量标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国不但制定了成人标准而且还制定了婴幼儿辅食产品的汞限量标准。限量标准的基础是什么?是不对身体造成损害。当然有人可以说,理论上有汞就会对人造成危害。这一说法貌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试问被针扎一下,和用刀砍断胳膊都是伤害,但能相提并论吗?

  搞不懂量和质的关系、不明白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在一般群众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中央媒体,担当着社会责任,搞不懂就很不应该了。其实有的媒体不是搞不懂,而是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目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专家不愿意上媒体?因为很多专家的话被断章取义,随意拼接,有时完全不是专家的本意。一次两次专家参不透,时间长了专家们惹不起还躲不起?

  不否认,个别专家没有操守,以科学的名义为企业谋利益。但是大多数专家是有操守的,是秉承科学精神的。现在有一种现象只要有专家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发表对健康无影响的言论就会被拍砖,只要专家的话出离了一般经验就会招来讥讽,网上一些网友对污名专家也是饶有兴趣,这实在是现代社会的悲哀。现代食品科学已经是学科庞杂的体系,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妇女都知道的,也不是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可完全判断的,甚至由于学科的细分,不同分支的专家对不同分支的知识掌握也是不一致的。有时为解决一个问题要一个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如这次汞超标事件,参与的专家有食品化学分析专家、食品毒理学专家、食品标准专家、食品监督专家、食品风险评估专家、食品风险交流专家等。

  安全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向往。毋庸讳言,我国现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还有科技因素。解决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有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解决的过程中,人民有怨言是正常的,媒体反映人民的呼声也是责任所在,但不讲科学、夸大事实,将事情推向恐慌就不对了。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