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诚恳化解不信任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意料之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 “国产与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状况调查”的文章会招来骂声一片。因为三聚氰胺奶、大头娃娃奶的阴影还挥之不去、国外对中国的奶粉限购愈演愈烈,因为最近还有已查封的奶制品流入市场,因为奶行业从未主动报过家丑(因竞争所产生的攻击除外)。所以任你说破大天,惊弓之鸟般的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有一种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是当今之消费者已不同于以往,企业及一些有关部门的信誉也不同于以往,如果还是惯性思维,老一套做法,想要解决问题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污染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也不可避免。我们的标准只能基于这样的国情下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我们的标准没有必要与发达国家比,与发展中国家比就行了。一味地只说好的,回避不足只能事与愿违地越描越黑。消费者中有很多文化水平很高,业内也有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他们的话往往一句顶一万句,使企业和有关部门颜面扫地。如该调查报告说国外品牌有不合格的,有专家就问那是如何进入我国的?把进出口检验检疫又饶了进去,这下子,消费者想还真得到境外去买了。
牛奶的问题可以说是企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企业不顾消费者的利益急剧扩张,其管理水平远远达不到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为你争我抢地能得多大的利益,其结果整体中枪。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我们应老老实实地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牧草的质量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牧民的养殖水平和卫生水平也比较低下,除了原有的一些城市周边的奶牛场和一些大型乳制品厂,一部分牛奶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是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奶的消费要求,我国的生奶标准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在发展中国家是属于领先水平。我国的奶制品标准是一定能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的。不高的期望也就不会带来太大的失望。有人担心这样说会不会使消费者不相信国产奶,现实是现在的做法已经使消费者不相信了。中国有句老话,捧得越高摔得越脆。一方面把自己说得那么好,一方面事故频发,搁谁谁信?我就很担心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对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制造企业的把握如何,如果调查报告发布不久又有婴幼儿配方粉出问题,后果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诚恳不但利人而且利己。有的乳业业内人士明明知道标准处于目前的状态是国情使然,但还是为了某些利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为自己会占得先机,但现实是全军中枪,并未一枝独秀。
一杯牛奶,这边是企业,那边是消费者,就像玩跷跷板,哪头轻都不行,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平衡点?诚恳、谦逊,勇于壮士断腕。诚恳地道出我们的国情,谦逊地承认自己还有不足之处,坚决清理不合格企业。你不诚恳,别人就是要误解,你不谦逊,别人就是不买账,你不清理门户,一颗老鼠屎就会搅坏一锅粥。自己说好不叫好,别人说好才是好,可惜这个浅显的道理在一些领域一直不被认可。一句话之所以能成为道理,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诚恳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行动,为了为之奋斗的目标,鼓起勇气,集结智慧,艰苦奋斗,信任才会建立,消费者才会回来。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教戒我们要“知耻而后勇”,我们现在“知耻”,但是偏偏缺乏“后勇”的勇气。 “后勇”需要什么?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联动,给我们企业创造一个“后勇”的压力和环境。
我们上下左右看看,身边不乏“后勇”之人。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德国制造是品质的保证,但是谁又知道“厚颜无耻”曾经是英国人给德国制造的“光荣称号”。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德国产品因此被扣上那顶“光荣称号”。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从126年前的那个日子后,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100多年来,德国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 “德国制造”126年的历史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是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
我们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我们不能忘却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现在不需要粉饰我们的产品有多好,我们需要“知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后勇”的压力和环境。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