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是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作者:肖学文 四川省食品安全办信息中心副主任
应急管理是围绕突发事件而展开的预防、预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的一系列活动,核心是不断消除风险,预防安全事件发生。所以,发现和预测风险是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大都是通过以风险监测与评估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的。事实上,食品也是一种商品,任何有关商品的社会现象,其本质都是经济现象。跳出技术分析这个框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方法。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被认为是公共卫生学领域的问题,而引发该问题的经济机理及其特点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从公共卫生学角度看,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核素污染等。从与人的行为关系上看,在食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行为人因利益驱动而在投入物的选择及用量上违背诚信道德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农药和添加剂残留等安全隐患问题为代表的、基于技术使用风险和食品供应体系复杂化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主流。而人的理性行为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通过经济学的分析可以把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机理,从而为风险的发现和预警打下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利益分析
历数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相关事件,从“三鹿奶粉”到近期的“人造鱼翅”、“染色黄辣丁”、“白酒塑化剂”到现在的欧洲“马肉风波”其实都与经济有关系,都是利之诱惑。“三鹿奶粉”涉及的主要是消费量大、价格较高的婴幼儿奶粉问题,“人造鱼翅”涉及的也是餐桌上的天价菜,“白酒塑化剂”更有资本牟利的运作和产业过剩的竞争。我们不难发现凡是量大面广且利润较高的产品、产业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的主要领域。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我们通过对产品的经济分析,发现明显的“利益漏洞”,就可以从这个漏洞去发现我们的“嫌疑产品”。笔者最近通过对“马肉风波”的分析,发现马肉和牛肉的明显价差是导致风波的主要原因。通过类比分析,发现国内鸭肉、猪肉与牛肉、羊肉的价差,推断出可能存在“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现象,通过查询相关资料验证,发现确实存在类似情况,为此专门编发了以《牛羊肉价格创新高或成掺杂掺假重灾区》为题的舆情监测,对相关风险进行了预警。所以,关注经济发展,研究食品行业利益变化规律,是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产业链条分析
从产业链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来源于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储存污染、销售污染。显然,产业链条越长、环节越多,发生食品安全的概率越大。全球化时代,贸易发达,国际分工更加细化,产业链更加片断化,监管涉及多国,做到无缝衔接很难,风险概率大增。不管是国内的“三聚氰胺奶粉问题”还是近期欧洲的“马肉风波”问题都是产业链的上游出现了问题,特别是“马肉风波”中产业链涉及多国,给企业质量控制以及政府监管都带来了难度。所以,对产业链条复杂的产品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分析其产业链构成,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分配,找准其薄弱环节,也可以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三)消费需求分析
从需求的角度分析,食品消费有一个“拖拽效应”。英国《金融时报》特约撰稿人刘远举指出,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到中产及以上人群消费习惯的影响,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食物结构的“拖拽效应”。如红酒,当高收入人群购买200元一支的红酒,引领大众的食品品类趋势时,受到强烈价格约束的低收入消费者就会去购买15元一支的红酒,于是,香精色素混合的红酒也就不足为奇了。“拖拽效应”使低收入人群想购买的食物品类、实际价格,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之间产生巨大差异,导致“低价预算和高价品类”的畸形需求。其强烈的议价行为和价格敏感性消费,把高品类食物的价格拉入较低层次,从而导致滋生伪劣产品。所以,运用“拖拽效应”原理,关注此类“跨界食品”,也可以分析食品安全风险。
当然,总体来看,食品安全风险的经济学分析只是一个方向性分析,不像监测与评估那样能准确定量,但这种分析对于寻找食品安全问题成因以及为风险监测提供线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务中,如果能够将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有机结合,梳理出可能发生的食品问题,有针对性地监督、检验、执法,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