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读“食品监管者在行动:供应链中发现假冒食品”有感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局长阿兰﹒瑞利教授的“食品监管者在行动:供应链中发现假冒食品”一文把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疑惑解开了,爱尔兰食品安全局怎么就想到检测牛肉中的掺假呢?他们的工作多主动啊,怎么做到的?原来“我们对肉制品开展调查的背景是:食品和饲料产业中使用的原料价格日益提高,以及原料全球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偷工减料。从最近发生的牛肉中掺马肉事件看来,食品供应链越长,食品安全的风险就会越高、越容易出差错。”他们的工作水平不由得我们不佩服。经济行为的改便可能会带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改变,由此有针对性地监管,而且确实发现了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食品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发生的许多食品安全事件都与经济行为有直接关系,如瘦肉精问题、苏丹红问题、三聚氰胺问题,等等,等等。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监管机构在这些事件中都是比较被动的,几乎都是民间先发现,新闻先报道,然后才是监管机构跟进。如果我们也能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方式的分析,梳理出可能发生的食品问题,有针对性地监督、检验、管理,那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管好食品安全,而且能抓住工作的主动权,树立起在公众中的权威性。
局长还说:“此次马肉丑闻说明,政府的监管规定和标准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有前瞻性地在食物生产链条中发现造假行为。”我们国家往往是亡羊补牢,这固然不错,但有前瞻性地发现问题,有前瞻性地改进政府的监管规定和标准才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高水平,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同理,由于出现了马肉丑闻,声称食品品牌是保障食品质量和可靠性的说法也行不通了。错综复杂的食品供应链对于提升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可追溯性没有帮助。马肉丑闻所带来的积极效果之一是,今后食品行业进行常规DNA检测,这对于消费来说是有益处的。”爱尔兰局长如是说。
我们国家也有过与爱尔兰类似的现象,在一些所谓的名牌产品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取消了一些产品的免检权。
在原来的经济背景下,欧盟监管有效的追溯体系在现今错综复杂的食品供应链面前部分失效,需要研究新的方法。我国的食品供应链的复杂性较之欧盟国家一点也不逊色,对于也想通过建立追溯体制来改善食品安全问题的我国,是否也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随着食品工业的继续深入发展,人们离食物供应的源头将越来越远,信任成为了食品商业行为的关键‘成分’。”爱尔兰食品局局长的话也符合我国当今的情况,与欧洲国家一样(可能全世界都如此),食品掺假事件无论对群众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都会严重打击公众的心理和丧失公众的信任,难题是我们用什么方法建立信任?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