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科学求实----白酒中检出塑化剂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现今中国,受关注度高的专家,食品方面的不数一也数二,因为民以食为天。
目前食品方面的专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很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员、媒体)食品方面的知识比较浅显,习惯于用经验说话,用经验判断,因此不少专家动辄挨板砖,百口莫辩。理性上,消费者(包括媒体)也都认为最后还是得听专家的,因此一有重大事件发生就敦促权威专业机构发声,赶快发声。
其实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都是积极应对的,但是再积极也得有个调查的时间,有个分析研究的时间。对于那些已有知识储备的食品安全事件,时间可以短一些,如苏丹红问题被披露后,由于苏丹红本身就不是食品添加剂,所以事情比较明朗,加之其毒理学资料又比较丰富,所以风险评估也比较容易做。这样权威机构、政府部门处理起来就迅速而果断。而有些食品安全事件就不那么简单,如塑化剂事件沸沸扬扬已经一个多月了,一些媒体和消费者认为政府和权威机构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不给力,至今未给出一个满意的回应。塑化剂事件和以往的事件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塑化剂在水、土壤中广泛存在,在与食品生产包装保存密切关系的塑料中广泛存在。在塑料这一新兴材料的百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对其青睐有加而认识不足,在科学研究上横纵程度都不够。如,世界各国都没有完整的塑化剂在环境和食品中的含量数据,也缺乏塑化剂向各类食品中的迁移值,而其动物毒理学研究结果能否适用于人也还无定论,几乎没有国家进行过所有来源的塑化剂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家可凭借的材料不足以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定。为解燃眉之急,卫生部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文件(卫办监督函[2011] 511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笔者认为卫生部的做法是负责任的,因为在没有充足的科学支撑的情况下,出不来给力的办法,硬要一个给力的办法那是拍脑袋办法,是有悖科学精神的,是对人民极大的不负责任。
今天是中国人民历史上最关心科学的时期,由于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到九天的航天飞机,下到五洋的水下探测器,中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都想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科普有前所未有的好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行,怎样将复杂的道理让门外汉听懂是国内外健康普及专家的共同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外有健康科普专家建议将一些问题形象化,如对有些危害以生活中常见的危害打比方,如“相当于抽了一支烟所受的毒害”。这样可以使人大概了解危害的严重性,减轻心理负担。然而这一点在中国似乎行不通,一些食品安全专家的类似的讲话被集中起来汇集成“雷人语录”。
为什么?笔者以为这与中国人对科学的严肃态度有关。科学在中国十分羸弱的时候来到中国,人们希望科学拯救中国,对于科学,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心态。当科学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她与普通人是有一定距离的,是神圣的。而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人们在焦虑的心情下希望得到严肃的回答,因为严肃的回答表明严肃的态度。“雷人语录”提醒我们,要研究国人的心理,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食品科学。
目前,一方面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面是学科越分越细,大部分专家的知识只局限于有限的领域。比如很多医生并不很了解基础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些疾病不但涉及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还涉及化学、食品毒理学等等知识,而且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是一日千里。笔者就曾在同一天的上午和下午在电视里看到一个问题两个专家的不同解答。现在由于学科的细分,即便都是研究食品的,也未必都能回答食品方面的问题与政策的方方面面。所以专家们在进行科普时,应知道多少讲多少,媒体在请专家时应将范围尽可能局限在专家的专业范围内,不要轻易延伸到基础学科和相邻学科。以免引起公众对一些知识的认识混乱。
既然是科学研究,那么很多做法就会有其独特性,很多结果就会出离经验,因此建议大家拍砖前应慎重考虑。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在研究科学的过程中科学家会走弯路,会犯错误,会有在一定时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都是正常的,公众和政府应予以理解,使科学家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造福人民。而科学家则应实事求是,更要区分研究和科普的界限,与业内人和业外人说话的分寸和尺度,让科学行为更容易被大众理解,让科学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