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酒塑化剂污染事件的科学解读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近日,媒体报道称酒鬼酒中塑化剂超标260%,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恐慌,有的则称之为又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那么什么是塑化剂?白酒中怎么会有塑化剂?含有塑化剂的白酒是否可以食用?
1、什么是塑化剂?我国国家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塑化剂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一种称呼,我国大陆规范的表述应该为“增塑剂”。增塑剂是一类能增加塑料和橡胶制品塑性(即柔韧性)的添加剂。国家标准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的塑料制品中允许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等6种,其中DEHP、DINP和DBP三种增塑剂的最大允许迁移量分别为1.5、9.0和0.3mg/kg。我国国家标准与美国和欧盟标准接轨,即与美国和欧盟标准一致的。
2、白酒中怎么会有增塑剂?
白酒一般是由粮食加入曲种后在发酵池内发酵,经蒸馏产生原浆酒,灌入酒坛内储存酯化,经勾兑后灌装而成。白酒不需要添加增塑剂,如添加增塑剂后会发生乳化现象,白酒就不可能清澈透明。同时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也不会产生增塑剂。白酒中的增塑剂主要来自塑料制品向白酒迁移。调查发现,白酒生产过程中接触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塑料制品有:输酒管道、发酵池封膜、酒坛封膜、塑料酒瓶或瓶盖瓶塞等,其中主要为输酒管道。因为该管道为聚氯乙烯塑料,聚氯乙烯软塑料必须使用增塑剂,其余塑料制品均为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而聚乙烯或聚丙烯一般不需要添加增塑剂就能达到柔韧性。原浆酒中乙醇含量可高达60%-70%,乙醇是一种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塑料制品中的增塑剂能向乙醇迁移。试验证实,白酒每经过10米聚氯乙烯塑料软管,白酒中增塑剂含量就能增加0.1mg/kg。白酒生产过程一般接触聚氯乙烯塑料软管近百米,有的企业可长达300米。我国尚未制订食品(包括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国际和发达国家也未制订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但去年“台湾塑化剂”事件后,2011年6月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规定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DEHP、DINP和DBP的最大限量分别为1.5、9.0和0.3mg/kg。该规定直接采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特殊迁移限量的相关规定。
3、喝了含塑化剂的白酒会损害健康吗?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以媒体报道的白酒中DBP含量为1.08mg/kg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也就是说,含有DBP1.08mg/kg白酒的食品安全风险是较低的,偶尔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当然,既然卫生部已作出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最大残留量规定,超过最大残留量规定的食品为不合格食品。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